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以下簡稱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回顧全球共同面對藥癮的歷程,本歸咎為成癮者個人意志力問題並視為犯罪,但1980年代腦部檢查技術進步後,發現藥癮者腦部已遭藥物改變,20年間北歐、荷蘭等國將其逐漸視為「被毒品綁架」需要協助的受害者,嘗試以醫療及社會支持,突破嚴打嚴抓嚴罰卻始終不見效果的困境。
臺灣約2000年時發現愛滋病病人數激增,追查到海洛英成癮者共用針頭所致,2006年提供針具與美沙冬替代療法時,也曾引發社會甚至政府部會間巨大爭議,後來才逐步建立起減害及藥癮治療共識。同年行政院亦指示各地方政府成立毒品危害防制中心,並補助進用個案管理人力,期提供社區藥癮者追蹤輔導與資源連結等服務。2017年行政院推動「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更將毒品戒治經費從1億倍增為10億,最顯著的是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個案管理人力增加2至3倍,讓照顧更為落實。
向藥癮者提供醫療協助,不僅是搶救個案本人,也是避免問題擴大及干擾社會。過去從法制上嚴格打擊,反讓藥癮者躲在黑暗角落,失去親友與社會的支持,尤其自行對抗藥癮而無人協助造成反覆挫敗,便容易出現偷盜淫等違法行為,在反覆犯刑過程中,只剩下毒友與黑道找他一起用毒,甚至參與毒品買賣,更加無法自拔。藥癮醫療除協助個案緩解因停止用藥所產生的生理不適、教導個案因應生活上遇到的誘惑,更陪同個案找回家庭關係與工作能力,從正常生活中得到擺脫藥癮的意志力。衛福部2018年增加資源,投入多元實證藥癮醫療模式的發展,不僅協助藥癮者復原,更要培養專業人才及深化藥癮醫療品質。
以專屬的治療計畫面對心靈創傷
嘉南療養院開發多元治療
「面對藥癮,沒有萬靈丹式的解藥。」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李俊宏引用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的提醒,強調藥癮行為僅冰山一角,水面下有童年創傷、同儕影響、心理壓力、精神疾病等多元因素,面對不一樣的成癮原因,就須經精準評估並提出專屬的治療計畫,因此嘉南療養院選擇積極開發多元治療模式。
嘉南療養院目前治療個案來源相當多元,包括自願、家屬協助就醫,也有家暴、緩起訴、假釋觀護從司法單位轉介,還有來自教育單位、衛生單位或其他醫療機構轉診者。個案入院後,首先評估身心狀況,藥癮者可能混雜賭、酒癮、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甚至伴隨性傳染病、慢性肝炎等疾病,腦部也可能已受損,有記憶力、注意力與邏輯能力退化狀況。經過診療、生心理檢查、成癮問題評估、腦功能檢查等,治療團隊據此向個案提出建議,共同討論治療計畫,並安排專屬個案管理師,讓整個治療過程能在陪伴下順利戒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