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的忠實夥伴
認識協助導盲犬
文字撰寫|林松嫣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享新知
人氣(29)
十多年前日本經典電影《再見了,可魯》,讓臺灣民眾更進一步認識「導盲犬」,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這些陪在身心障礙者腳側的小夥伴,近幾年我國透過不斷地宣導以及相關立法,讓社會大眾更加瞭解導盲犬、導聾犬、肢體輔助犬以及其寄養、訓練過程,為這些忠心小夥伴的友善環境盡一份心力。
 
導盲犬為最早的協助犬 視障者好夥伴
視障者藉由握住導盲犬身上的導盲鞍,讓導盲犬帶領前行,透過導盲犬的協助及示警,不僅能及早避開行進間的障礙物,亦可以閃避突如其來的車輛,讓視障者更安全地行進,現在導盲犬不只在各個公共場所或大眾運輸都可以合法進入、許多餐廳或店家也都有友善導盲犬的標示,歡迎這些小夥伴與主人一同進入。

導盲犬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中,德國在1916年首創導盲犬訓練學校、並於1923年在波次坦設立國立導盲犬訓練學校以及於1926年設立全球最初的導盲犬協會,而美國也在1929年1月於紐澤西州成立了第一所導盲犬學校The Seeing Eye。

社會化、引導訓練、共同訓練 導盲犬培訓三階段
導盲犬並非一出生就適合做為導盲犬,以台灣導盲犬協會網站上所介紹的訓練過程,包括「寄養家庭階段」、「引導訓練階段」、「共同訓練階段」等三大階段。
正在進行訓練的導盲犬隻,肩負引導視障者安全前進的任務。(相片提供:惠光導盲犬學校)
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就是「寄養家庭階段」,當幼犬出生後2至4個月,就會被安排到寄養家庭學習「社會生活」,這些幼犬必須要學會定點大小便、到餐廳或搭乘交通工具時,需安靜趴在座位下等待,並學習適應各種日常環境,直到1歲至1歲半之後,則回到訓練中心進行下一段訓練。
導盲犬與指導員一同進入超商練習社會化,在主人購物時懂得等待。(相片提供:台灣導盲犬協會)
接著是由訓練師接手開始導盲犬的「引導訓練階段」,一般需要8至12個月才能結訓;最後的「共同訓練階段」,則是會先安排導盲犬與申請者共同生活,由指導員指導申請者如何照顧導盲犬並與導盲犬培養感情,再進行1至3個月不等的「共同訓練」,若雙方適應良好就會進行「畢業典禮」,由指導員進行後續的追蹤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