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多管齊下 守護國人健康與福利
過去3年期間,除全心投入對抗COVID-19疫情,衛福部對於推動各項重要政策的腳步也從未停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0年國內共有12萬1,979人新診斷罹患癌症,較前一年增加725人,而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前3名則分別為大腸癌、肺癌與女性乳癌。而在202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之死亡率又居於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
有鑑於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健康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與相關學協會及專家經多年努力合作規劃,2022年7月於原有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的四癌篩檢補助的基礎之上,全新開辦第五癌——肺癌篩檢,針對具有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史等2類肺癌高風險族群,符合篩檢補助條件者,補助每2年1次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期能幫助民眾早期診斷肺癌,並儘早接受治療。
肺癌篩檢開辦半年已有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共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86.3%屬於早期,顯示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逆轉肺癌的期別分布,讓病患把握黃金治療期,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並提高存活率。
菸害也是造成肺癌的一大元凶,隨科技進步,國際間陸續出現電子煙、加熱菸以及添加各式口味誘人吸用的產品,較傳統紙菸更易吸引青少年使用進而成癮,衛福部參考國際經驗及各界意見研擬《菸害防制法》修正案,歷經多年努力後,於今(2023)年1月12日完成三讀,並於2月15日由總統蔡英文公布,本次修法重點包括全面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品等強化新興菸品管制措施,並調高吸菸年齡限制、擴大禁菸範圍與加重相關罰則,以強化防制菸害,維護民眾健康。
衛福部近年也和地方政府合作,持續擴大社會安全網的照顧層面,實物銀行的推動便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2023年2月初陪同總統蔡英文和行政院長陳建仁前往桃園市北區實物銀行總行,訪視實物銀行在地運作之情形,實物銀行透過實物倉儲、資源媒合、結合民間資源設置食物站或發放食物券等方式協助弱勢家庭,各項貼心服務令人感佩不已,未來衛福部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積極擴大辦理,協助弱勢民眾度過難關。
迎接疫後新常態 防疫鬆綁不鬆懈
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平穩且醫療量能充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指揮中心)經過跨部會溝通研議及綜合評估後,自2023年2月20日起放寬室內戴口罩規定,民眾除在醫院、大眾運輸車廂等指定場所之室內空間或有不舒服症狀等特殊情境時需佩戴口罩,在其餘室內場所活動時可自行決定是否戴口罩。隨著開學後,國內疫情維持穩定之狀況下,自3月6日起相關放寬規定亦適用於校園及托育等場所,提醒民眾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國際間COVID-19新型變異株疫情仍持續,隨著各國邊境調整開放,民眾洽商及旅遊等往來增加,65歲以上長者及風險族群仍應審慎以待,呼籲民眾陪同家中長輩前往醫療院所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以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有鑑於醫院屬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指揮中心雖已放寬探病篩檢措施,建議民眾可多以視訊或電話代替實地探視,保障自身及親友健康安全。
安心懷孕助圓夢 建構幸福友善生養環境
兒童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衛福部面對低生育率與少子女化現象,自2021年7月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對象後,大幅減輕不孕夫妻進行試管嬰兒的經濟負擔,截至2023年1月,受補助的夫妻當中共有6,313對已順利產下7,074名寶寶。
同時為落實「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提供幼兒全方位照顧,並減輕家長育兒負擔,今(2023)年起更規劃提升公共化與準公共托嬰中心之托育人員薪資,吸引優秀人才、鼓勵久任,穩定托育人員照顧品質,共同呵護國家幼苗。
醫療衛生與社會福利政策對民眾生活影響深遠,衛福部積極透過多元管道傾聽民眾心聲,為照顧全民健康與福祉提供不間斷的服務,新的一年也將持續努力、與時俱進,朝向幸福家園願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