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於中藥成分資料庫
吳永昌擺渡科學化、現代化潮流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製藥碩士學位學程講座教授 吳永昌
繪人文
人氣(16)
第二屆玉階獎卓越貢獻獎得主,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製藥碩士學位學程講座教授吳永昌,在中醫藥科學化、現代化潮流中貢獻所長,不僅發表過無數學術文獻與著作,更在SARS、H1N1流感與COVID-19等疫情流行期間積極參與新藥開發,持續投入於研究之中。
 
藉由這些研究成果,吳永昌於1996年起擔任中醫藥委員會委員,帶領「中藥對照用指標成分物理化學資料彙編」專書的編撰,與高雄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大學、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等專業團隊共同努力合作,「中藥對照用指標成分物理化學資料彙編」專書於2002年出版,該彙編針對59種中藥指標成分進行編錄並不斷編修,建立了國內中藥材成分的標準及臺灣中藥製劑品質標準的依據,更為後續「臺灣中藥典」的編撰奠定鞏固的基石。

面對疫情不缺席 帶團隊練兵累積經驗
在全球面臨SARS、H1N1流感與COVID-19疫情時,吳永昌屢次率領團隊研發藥物,成果豐碩造福全球,回顧每次抗疫的經驗,都可看到中藥研發技術隨著全球醫學進步的軌跡。

2003年SARS期間政府所發動「SARS 專案研究計畫」,中藥也納入開發新藥的計畫中,研究團隊從上百種抗病毒藥材的典籍中,檢視其化學成分及萃取物,找尋可應用的藥材;2009年H1N1流感時,團隊發現了阿魏(Ferula)萃取物及其多數活性成分先導化合物,例如克流感藥物(Oseltamivir)即是從中藥八角茴香種子萃取出「莽草酸」而製成抗病毒藥物,此項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頂尖天然物化學期刊,並為美國化學學會網頁之新聞頭條。

COVID-19疫情爆發開發團隊從2,000多種的化合物中,以分子對接技術篩選出先導化合物,再從資料庫中快速找到60多個候選藥物,最後找到6個可用的先導化合物,在研究中發現雷公藤及山藥之純化合物具有強效功效,同時牛樟芝亦具有抑制作用成分。

擴充藥物樣品資料庫 與世界競爭新藥開發
近年吳永昌投入心血主持「台灣藥物樣品資料庫(Taiwan Database of Extracts and Compounds,簡稱TDEC)」,整合中草藥、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天然物「粗萃取物」、「純化合物」及「相關化學合成衍生物」相關資料,提供產官學研各界查詢與應用,針對藥物樣品名稱、化合物結構、物化特性與生物活性等資料提供跨領域媒合交流及合作。

有這個資料庫作後盾,運用現代的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分子生物醫學,配合醫藥化學、對接技術,可以快速媒合出先導化合物並找出候選藥物,將有利於新藥、新試劑、新治療模式及新興醫材等研究開發,有助提升國內學術界與產業界的生技醫藥研究能量,以應對全球生技研究快速發展及激烈競爭的趨勢。

吳永昌認為,從典籍尋找靈感並開發新藥有無限可能,且臺灣的優勢在於擁有獨特的天然物資料庫與訓練紮實的研究人才,再加上近年醫學界對中醫藥相當重視,也有許多中西醫藥合作的嘗試。因此吳永昌認為,將老藥進行轉譯研發將是未來的研究趨勢,臺灣應該加緊腳步,不能停留在基礎研究上,中藥新藥開發的相關法規也應該跟上時代,協助加快新藥臨床實驗。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