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偏見眼鏡
臺灣女孩日迎向性平新世代
文字撰寫|張茗暄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看活動
人氣(41)
10月11日是一個不凡的日子——「臺灣女孩日」,不僅是個女孩發聲的節日,更是社會反思與共創未來的契機。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簡稱社家署)以「打破偏見,勇敢發聲」為主題,透過戲劇體驗與線上互動展覽,呼籲社會大眾摘下對女孩的偏見眼鏡,共同打造性別平等、充滿多元選擇的未來。
 
響應國際女童日 鼓勵臺灣女孩綻放自我
為了促進全球女孩的權益,聯合國自1979年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1989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等保障性別平等及兒童人權的公約,2011年起更將每年10月11日訂為「國際女童日」,期盼各國投入資源,打破性別歧視與暴力循環,並支持女孩參與決策過程,增強女孩能力,確保在世界每個角落的女孩都能獲得應有的人權。

在臺灣,無論男孩或女孩,在生活照顧、教育及醫療保健等各方面都可以獲得平等的保障,但社會中仍然潛藏著不少性別刻板印象。為了響應聯合國的倡議,我國自2013年起設立「臺灣女孩日」,並逐年舉辦各類活動,強化社會對性別平等的認識,推動女孩們的權益發展。透過這個特別的日子,希望讓每位女孩無論其性格、興趣或夢想,都能自由自在地展現自我。

走進偏見眼鏡行 看見潛藏的性別刻板印象
社家署在本次「臺灣女孩日」活動中,以「偏見眼鏡行」為主題,打造線上展覽與戲劇體驗工作坊。「偏見眼鏡行」模擬一間眼鏡店的各個場景,如接待櫃檯、驗光室、展售區等,透過驗光的過程,引導參觀者檢視自己是否落入性別偏見迷思。

在「驗光室」小遊戲中,我們透過檢測「偏見度數」,不難發現帶有偏見的言語仍存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女孩常被認為不屬於理工領域,面臨「女生少,教授給分更甜」這類偏見,成為她們在自然科學領域發展的阻礙。再比如體型豐滿的女孩常因社會對纖細身材的推崇而面臨壓力;外型亮麗的女孩儘管常被讚美,卻也容易因「打扮得漂亮就是花瓶」等偏見被低估;至於勇於表現能力的女孩,則常被認為不符合傳統「應該溫順聽話」的期待而飽受批評。
社家署與思樂樂劇場合作推出探討性別偏見議題的戲劇工作坊,引領觀眾更深入理解性別歧視帶來的影響。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