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幸福以及生活品質的關鍵指標」,另外依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25條,身心障礙者有權享有可達到之最高健康標準,不因身心障礙而受到歧視。為建置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衛福部自2005年起,試辦「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網絡模式」,並於2014年轉型並擴大辦理「身心障礙特殊需求者口腔健康品質提升計畫」,2021年獎勵全臺灣31家醫院辦理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服務人次由2005年的706人次成長到2021年的26,687人次。並於今(2024)年擴大服務對象,包含身心障礙者、發展遲緩兒童、失智及失能老人、罹患全身系統性疾病者。
解決特殊需求者牙科就診的困難
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牙醫學系主任余權航說,特殊需求者在一般牙醫門診常面臨不同問題,例如:年長的失智症病人,無法配合牙醫師的指令;中風、腦性麻痺的病人,受限於身體因素,很難坐在治療椅上;因肌少症或肌肉無力,無法長時間張口。另外,全身健康狀況較為複雜的病人,例如:有藥物過敏、凝血功能問題、心血管問題、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在口腔治療上就需要特別謹慎。
在口腔清潔上,特殊需求者也因個人的清潔能力有限,多仰賴家人或照顧者的照顧,若照顧者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很難協助特殊需求者做到徹底的清潔,進而增加罹患口腔疾病的風險。舉例來說,肢體障礙、肌少症及肌肉無力的病人,因受限於肢體,在口腔清潔時,無法有效使用牙刷、牙線等清潔工具,經常需要他人的輔助,或是需要使用改良過的清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