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癮是可以治療的
衛福部積極提升酒癮醫療量能!
文字撰寫|陳文傑
受訪對象|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 方俊凱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前心理健康司司長) 陳亮妤
享新知
人氣(25)
我國酒癮防治工作已推動18年,近年更逐漸提升酒癮治療量能及增加酒癮治療補助預算,嘉惠更多民眾,全臺首家戒酒與酒癮防治中心去(2023)年成立後,大幅增加治療可近性,已服務逾1千人次、轉介近200人至醫療機構治療。酒癮是可以治療的,有酒精使用問題的朋友,應即早尋求專業協助。
 
文化氛圍成幫兇 民眾難察覺自身酒癮問題
建宏(化名)去年轉換工作跑道後開始失眠,原本想藉著睡前喝一杯幫助工作日好眠,沒想到一喝就是好幾個月,不管平日或假日都會打開酒瓶,且從一杯變成一瓶,甚至有時候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要抓起酒杯;若沒有辦法喝上一杯時,還會出現手抖、焦慮等症狀,讓建宏的太太意識到他已經不是飲酒助眠,而是染上酒癮。

「乾杯」、「拚酒」等飲酒文化,在臺灣多與好客、熱情劃上等號,近年更有「喝酒助眠」等文化興起,導致社會大眾易疏忽或難以察覺自身飲酒問題。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簡稱酒防中心)主任方俊凱表示,除了部分伊斯蘭或佛教國家,因為有較嚴格的戒律和對酒有控管外,飲酒文化在全世界幾乎都是個問題。戒酒跟減酒都會遇上社會性的阻礙,再加上「酒」是合法、合理、合情的飲料,因此要推動理性飲酒、戒酒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飲酒文化,從既有文化裡面,了解人們為什麼會超越原本文化的界線,到達問題性飲酒、甚至酒癮的程度。

飲酒不過量 撕掉成癮負面標籤
到底該如何分辨「飲酒」與「酒癮」的界線?方主任指出,最簡單分辨一個人是否有飲酒過量、酒癮的方法,就是「觀察他是否會飲酒誤事」,當民眾發現喝酒喝到耽誤日常生活、酒後駕車、甚至出現一些非理性的口語或肢體行為時,不管是一次或兩次以上,都應該對外尋求協助。

然而,「癮」常會被認為是一個帶負面評價的標籤,以至於大多數酒精成癮者很難承認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該如何協助這些成癮者面對問題、願意接受醫療與社會復健,是很重要的關鍵。方俊凱表示,過去醫療知識不發達的時候,「癮」多會被誤會是行為問題,但隨著醫療知識發展,證實「癮」其實是與腦神經功能有關,因此不應該用過去負面的觀念來看待「成癮」這件事。

戒酒有補助 接受治療好處多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檢視超過90篇研究資料指出,停酒4週以上,即可有效降低口腔癌、喉癌、食道癌、大腸直腸癌及女性乳癌的罹癌風險。

衛福部為減少病人就醫經濟負擔,針對目前未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酒癮治療,補助每人每年4萬元治療費用。目前,全國已有141家指定酒癮治療機構,提供酒癮治療服務,機構名單可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簡稱心健司)網站查詢。
臺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除提供民眾專業服務外,也向社會積極宣導酒癮防治相關衛教知識。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