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一起變老
高齡社會白皮書
文字撰寫|陳軒筠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傅從喜
話焦點
人氣(228)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人數快速增加,對於社會各個面向皆造成重大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傅從喜表示,政府部門應將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作為納入政策規劃的考量,以精進相關的服務。
 
臺灣已是高齡國家 將邁入超高齡國家
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2018年已達14.5%,進入高齡(aged)社會。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預估到2025年會升高至20.7%,接近老年人口比達21%的超高齡(super-aged)社會;換言之,屆時每5人將會有一位高齡者。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以下簡稱社家署)表示,政府近年來已針對人口高齡化的發展趨勢,積極制訂或修訂重要的政策方針。自2015年「高齡社會白皮書」頒布至今,我國高齡相關政策與立法已有重大的進展,例如,2015年底通過《老人福利法》修正、2016年起推動的國家年金改革、2017年開始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2019年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等;又2020年12月召開的行政院第11次全國社會科學技術會議,亦將人口高齡化列為臺灣2030挑戰的重點之一。社家署亦積極進行「高齡社會白皮書」的研修。這幾年國內對於高齡社會議題的討論,範圍越來越廣,除了原白皮書所涵蓋的健康、長照、參與、反歧視等面向外,世代融合、智慧生活、永續發展等議題,亦是目前社會關注的重點。「在高齡者的經濟安全、長期照顧、教育學習等方面,政府近年已有較為完整的政策規劃,應持續再精進;而高齡者的交通、住宅、科技等方面,則要持續再投入。」傅從喜說。
傅從喜於講座解釋高齡化相關政策。
為回應高齡者之多元需求,行政院於去(2021)年9月27日核定修正高齡社會白皮書,揭示自主、自立、共融、永續四大發展願景,並以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主、提升高齡者社會連結、促進世代和諧共融、建構高齡友善及安全環境,及強化社會永續發展為五大政策目標;各部會亦將本權責積極落實,推動高齡社會白皮書。

社會安全制度 是保障高齡者經濟安全的重要制度
我國的全民健康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長期照顧等重大社會安全制度,都面臨長期財務安全性的議題,需嚴肅面對。傅從喜解釋,與高齡者經濟安全保障有高度相關的年金制度,應持續進行改革,以提升制度永續性,並確保高齡者的經濟安全保障。而長期照顧制度的財務,亦應有前瞻的規劃,以確保其長期財源的穩定,穩固制度的運作。

為因應人口高齡化,政府極力穩固社會制度的健全發展,高齡社會白皮書已將強化全民健保財務平衡、確保長照服務長期財源穩定等列為具體措施,政府部門將持續推動各項開源節流措施,落實財務收支連動機制,並因應長期照顧服務需求上升,亦將針對財源籌措方式進行研議評估,確保高齡者獲得完善的照顧服務。

社區照顧能量提升 協助高齡者實現在地老化
我國於2005年推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以廣泛提供高齡者社區化預防照顧服務,截至2021年12月,全國已成立4,610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監察院2017年調查報告也肯定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對社區長者延緩失能或臥床應已達到一定效果,符合在地老化、延緩老化及健康老化之設立目的。」惟調查報告亦指出,據點之村里涵蓋率仍待提升。

針對失能者的照顧,政府近年陸續推動多項高齡者福利方案或計畫,包括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長期照護服務網計畫、長照2.0等計畫,加速推展我國長期照顧服務。至今(2022)年1月底,長照2.0已成立680個A單位(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6,773個B單位(複合型服務中心)和3,614個C單位(巷弄長照站),建構綿密的社區長照服務網絡。

衛福部將持續地布建一對多照顧模式之社區式長照資源,翻轉全天候的照顧觀念,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效益,並關注長照資源的布建與區域平衡,提升偏鄉服務量能,以保障能獲得優質的社會照顧。傅從喜說,社區式照顧服務據點的涵蓋率快速發展,顯示臺灣的社區照顧能量正大幅提升,未來可持續善用既有的社區服務平台,協助更多高齡者實現在地老化。

多元的社會參與及學習 提升高齡者健康活力
高齡者需要有多元的社會參與,提升健康活力。衛福部鼓勵公私部門招募高齡者擔任志工,並進行服務項目再設計,及多方宣導與教育訓練,此外,亦積極補助民間團體、村、里辦公室等單位,於全國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及健康促進活動等服務,以提升老人社會連結及支持。另勞動部於高齡人力再運用部分,鼓勵企業善用退休員工,使其續留職場傳承智慧、經驗及技術與不同世代,達到勞雇雙贏的目標。
臺南市北區東興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活動。
「政府近年來推動高齡者的教育學習,已經有許多具體的成果。高齡者的教育學習成果豐富,宜持續地推廣與深化。」傅從喜表示,教育部推展樂齡學習中心與樂齡大學、銀髮族運動樂活,截至2022年核定371所樂齡學習中心,分布全國361個鄉鎮市區、2604個村里,將社區樂齡學習普及化,提供55歲以上高齡者不必出遠門可以就近學習的機會,並陸續開辦各項課程。

因應高齡者之異質性,政府部門透過多種管道提供服務,未來將持續發展創新之高齡社會服務方案,以吸引不同社經背景之高齡者參與;並激發其學習動機及意願,以維持高齡者活躍的社會生活,營造積極性的生活態度。

運輸工具普及、便捷 有利高齡者外出
交通運輸工具的多樣化與便捷,能增加高齡者外出意願。長期以來運輸需求特性已經大幅改變,整體趨勢已由過去少樣多量轉變為多樣多量、多樣少量、少樣少量等不同的型態,但運輸服務型態並未因地制宜發展。傅從喜指出,偏鄉地區的公共交通運輸服務需再普及,提升服務的便利性,這對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就醫的方便性有很大的影響。

在高齡者的交通運輸方面,政府提供無障礙公車、復康巴士和長照交通接送車等,並持續強化偏遠和原鄉地區的公共運輸服務。依據高齡社會白皮書,為構建安全社區交通網絡,相關政府部門將持續發展通用且可負擔的運輸服務,並引導民間力量形成產業,提升服務量能;同時關注人行道之鋪設率,推動騎樓無障礙,加強取締占用人行道問題,保障高齡者行的權利。

提供社會住宅 讓高齡者能樂於居
媒體屢屢報導有年長者欲租屋時因高齡而遭房東拒絕。社會環境的不夠友善,再加上政府興辦的社會住宅仍不足以滿足弱勢長輩的居住需求,造成許多高齡者在居住上面臨嚴重的難題。

「在高齡者的住宅需求方面,以租房的議題為例,由政府單位的介入,讓高齡者能獲得理想的居住空間。同時,再增加社會住宅的供給量,使高齡者能有穩定的居住環境。」傅從喜說。

近年來,政府積極建構高齡友善與安全的社會環境,除持續努力興建社會住宅外,亦透過高齡白皮書規劃相關策略,例如加速整建老舊公寓、改善無障礙設施、推動新建住宅規劃融入全齡及通用設計,及提升高齡者住宅之智慧科技應用等將是未來相關政策推進重點,期待透過公私合作,提升高齡者居住品質。

運用智慧科技與服務 提升高齡者生活及照顧品質隨著社會變遷,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為降低高齡者數位落差,因應高齡社會白皮書修訂,政府部門將跨領域合作,辦理智慧科技基礎應用課程,鼓勵高齡者參與,提升對智慧科技的接受度與應用能力,同時開發適合高齡者分享的數位內容,滿足全人生活型態。

此外,活用智慧科技提升失能者之照顧品質,減輕照顧負荷,亦是重點策進方向,傅從喜表示,藉由智慧科技與資訊傳遞,可達到協助健康管理和照顧服務的目的,提升長輩的生活安全。未來將鼓勵醫療院所、照顧機構與高齡者家庭運用智慧科技,透過資訊與影像的傳遞,協助進行生理監測、健康管理等。

科技發展為我國產業的強項,運用於各領域有助於提高生活便利與品質,未來高齡者科技使用能力持續提升,強化智慧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儼然是人口高齡化趨勢下,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向。

促進高齡者與不同世代交流 發揮及互補各自的優勢和專長
目前政府鼓勵各級學校運用校內師資與設備等資源,提升高齡者的交流,並連結終身教育專業,辦理創新青銀共學方案,促進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傅從喜解釋,可以持續鼓勵樂齡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社區大學等學習機構的設立,推廣高齡者的終身學習,同時培育教師具備對高齡社會發展及影響等相關知能。

政府部門可適度開放中小學餘裕空間,作為代間互動學習的場所,同時鼓勵青少年提供社會服務,另一方面,高齡者亦能透過經驗、技藝、語言文化等傳承,提升相互交流的機會。「青年和高齡者各有所長,若能強化彼此間的交流學習,除了有助於相互的了解之外,也有助於彼此的專業提升,以及生活經驗的開拓。」傅從喜說。

成立專案小組與協調機制 合力共創高齡幸福社會
我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社會變遷,高齡者需求因性別、年齡、健康、教育程度及居住地等屬性而有所差異,社家署表示,高齡社會白皮書係因應人口結構高齡化之整體對策,關注高齡化趨勢所帶來挑戰與機會,亟需各部會跨域合作、公私協力,共同回應高齡者之多元需求。另行政院為達跨部會協調之綜效,已於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成立高齡社會白皮書專案小組,目前由林政務委員萬億擔任召集人,定期召開會議進行協調,督導白皮書之落實、執行;未來政府部門將持續努力,共同創造讓高齡者更健康幸福的和諧、永續社會。
大學生至社區與長者交流,宣導衛教資訊,並帶領長者一起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