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履歷不貼照」 盼以專業競爭、平等就業
「我只希望讓我的專業能說話!」陽光基金會曾在2015年推動「履歷不貼照」的倡議行動,郭采瑀更親自上陣拍短片,以堅定溫柔的眼神與不卑不亢的姿態,訴求一切平等競爭。這個訴求獲得公部門率先響應,部分需要專業能力的職缺免附照片,回歸「用人唯才」的本質。
這個行動的出發點源自郭采瑀自身經驗,大學時學習服裝設計,卻兩度在應徵服飾相關的打工時碰壁,一次是東區的小店,明明書面資料合格,也找她去面試了,店家卻在看到她本人後尷尬迴避,隨意用「已經找到人了」的藉口打發;另一次也是雙方相談甚歡,劇情卻直轉急下,最後請她去做倉儲管理的後端職務。
為何不以專業能力來一較長短,而是拿照片來決定求職者的命運呢?難道大家在準備求職之前,得先拼命拍張好看照片,甚至費心修圖嗎?如此社會風氣,不僅顏面損傷者得不到公平競爭的機會,那些臉上有胎記、有痣、甚至樣貌中性的人們,都因此被莫名限制了更多可能,這是郭采瑀決定挺身而出的原因。
盡力體驗痛與樂 用創作點亮不平凡人生光芒
「我的生命不容易啊!一定是要我體驗什麼吧?」現在的郭采瑀生命充滿了快樂與精彩,而走出悲傷的過程,她是靠音樂與創作,重新找回與世界的聯繫。
五月天的歌曲陪伴郭采瑀從悲傷封閉中走出,就像光線點滴照入幽閉山洞。曾經她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慘的,擁有過不如歸去的念頭,那時生命只有黑暗,哪聽得進什麼立志的聲音。然而歌曲反覆哼唱,快樂與正面力量逐漸滲入心土,她感受到自己的悲傷被撫慰,愉快的佔比逐步增加,因此她體悟到「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能照進來」。
如果你即將失明,最後一眼你希望看到什麼?郭采瑀大學時代服裝設計的作品「失明前我想記得」,以金銀黑色的直線條閃著光芒,表達她數次在手術後甦醒時,光亮慢慢進入眼簾,那充滿希望的美好記憶。研究所時的裝置藝術作品「超連結」,也同樣與光線有關,當觀者靠近作品時,作品以光點互動與回應,傳達著人與人要互相理解,必須先試著讓心靠近彼此。
現在的郭采瑀是「雅婷逐字稿」APP團隊的一員,這個APP不只能幫大眾省去聽打逐字稿的麻煩,更協助聽覺損傷及聽覺障礙人士便於即時溝通交流。對她而言,這也是一個能夠幫助人的創作,就如同她過去試著向世界傳遞自己的聲音,為觀者帶來啟發與鼓勵。
命運給予郭采瑀難以癒合的裂縫,然而她捧起心中陽光,將溫暖傳遞出去,期盼人人享受無限可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