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變故鄉
黃瑞仁見證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蛻變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前院長 黃瑞仁
繪人文
人氣(13)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以下簡稱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進駐,讓雲林地區醫療品質逐步提升,成為雲嘉平原的醫療燈塔。其中最穩健的推手是前院長黃瑞仁,原先是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因臺大雲林分院的設立而被調派,成立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在雲林服務的歲月中,黃瑞仁致力提升偏鄉醫療品質、就醫可近性,帶領醫療團隊在服務中找到從醫的初衷與價值。
 
信仰驅動向前的力量 為偏鄉醫療踏出重要一步
回憶起調派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最初,黃瑞仁說,衛生署時期各地區署立醫院便時常面臨人力招募不足的窘境,為尋求突破困境,2000年左右便開始討論請求醫學中心「認養」,以有效提升人力資源、藉此拉近城鄉醫療水準。時任雲林縣長蘇文雄罹患肝癌,於臺大醫院接受治療時在病榻上曾感嘆,「身為縣長仍得北上求醫,那70萬縣民有醫療需求,又怎有機會獲得醫治呢?」這般語重心長,道盡雲林面臨的困境與期盼,間接促成政府與臺大正視醫療認養計畫。

當時正值壯年的黃瑞仁已是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權威,他坦言,接受到調派雲林分院的任務時,其實內心相當掙扎。但時任總院長的林芳郁一句「雲林一台心導管設備都沒有,病患只能外送其他縣市。」帶給他相當大的觸動,此外,信仰的力量驅使他勇敢邁出這一步,身為嘉義人的太太也十分支持他接受調派,「如果嘉義的心臟內科醫療量能有6、70分,那雲林現在是0分」。因此,黃瑞仁自覺當仁不讓,在2004年前往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兼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與雲林結下了近二十年的深深緣分。

鼓勵進修、經驗共享 創造雲林健全醫療環境
2004年10月上任副院長後,黃瑞仁在第一線參與雲林分院內部制度的建立,針對院內人才的培育與留任下盡功夫。過去有醫師必須至偏鄉分院服務2年的升級門檻規定,一開始的情況是20人來、這20人時間到就會離開,到今年不僅有35人申請至雲林分院服務,服務期滿後更只有8人申請調回總院。讓人才留任的祕訣,黃瑞仁說,就在於正視及提供年輕醫師的進修需求,讓他們在服務、研究與進修上都能獲得成長。

他以自身參與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建置的經驗為例,除了持續遠赴日本、美國進修將國外技術帶回臺灣,他也積極邀請專業醫師加入團隊,而各頂尖者要能結成團隊順利運作,就必須有人願意居中溝通協調,「因為心中有大願景,所以能無私、不堅持己見,甚至寧願為了大我而犧牲自己一點」。當然,個人醫術的進步、團隊間的扶持等都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將經驗與技術傳承。
黃瑞仁醫師(圖中)與心導管室團隊的合照。
黃瑞仁回憶,過去曾有一名心房顫動的個案,雖按照常規醫治方式、給予服用抗血栓藥物治療,但患者仍陷入中風險境。當時主責的心內科主任邱富群於是決心回到臺大總院重新學習,最終為患者進行左心耳封堵器放置術,成功讓患者脫離險境、且後續能主動健康回診。有了這次的經歷後,團隊深感經驗與技術共享的重要,積極與全國各地的心臟科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更於2014年起開辦手術實況研討會,將左心耳封堵器植入、主動脈瘤之主動脈支架植入、複雜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周邊血管疾病等較複雜的手術過程,全程公開與同業分享,經驗毫不藏私。
黃瑞仁醫師帶領心導管室團隊研究病例,為改善醫療拚盡全力。
以往雲林地區的心血管患者只能外送,時有因來不及轉院便在路途中往生的遺憾,但經過不斷的技術精進與經驗分享,雲林分院如今已是當地與鄰近縣市所仰賴的重要醫療院所,這都是每一位醫師持續不懈、努力至今才有的豐碩成果。

跨院合作、區域聯防 落實城鄉醫療平等
現在的雲林分院不僅成立「小腦研究中心」,將有國際級醫療研究的進駐之外,眼科、整型外科與肝膽內科也已有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能力;此外, 為了降低病人跨縣市轉診就醫頻率、提升醫療可近性與城鄉醫療資源平等,2018年雲林分院與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接受衛福部補助辦理「斗六雙星區域聯防」計畫,雙方共同盤點過往雲林最常轉診至外縣市的專科與兩所醫院的該專科人力,規劃讓兩院專科醫師聯合排班,再借助資、通訊設備輔助,以遠距方式提供全時段皆有專科照會的醫療服務。

以神經外科、整形外科兩科為例,單以2017年統計,兩院就有116人需要跨縣市外轉,但在計畫啟動之後,2018至2020年內轉出總數為245人、亦即平均一年內外轉患者人數約80人,外轉比例明顯下降將近一半之多;而且過往外轉平均要花3小時43分鐘才能得到專科治療,但現在透過雙星照會機制,患者能就近醫療,平均花費時間來只需2小時13分鐘,等於加速了1.5小時,計畫成效十分顯著。除了病人節省轉診時間與費用之外,雙星計畫讓醫師聯合排班,也減輕原本值班時數過高的負擔,讓區域醫院能以更高的效率發揮最大的功能。

由於病識感不足、社會經濟因素、交通不便等種種困境,各種疾病的發生率在雲林都高於全國平均,在地居民常因小病拖成大病,等到醫院介入時,往往已是多個器官都出現嚴重問題,最後治癒率與存活率也因此偏低。因此,「病人不動醫師動」,雲林分院也發展出「巡迴醫療」、「外展門診」等策略,積極解決這些因為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
黃瑞仁醫師於診間看診,仔細謹慎聆聽患者心臟情況。
此外,雲林分院也針對疾病發生率高的地區進行下鄉篩檢、地方廣播衛教等,近年更借重資通訊科技、發展遠距智慧醫療,或是因應年長患者子女在外工作的情形、經充分討論將部分重大的醫療處置安排於工作較空閒的周末,希望透過各項措施的滾動調整,能夠真正落實「醫療平權」的信念。

因資源匱乏反而更超前 保持善良是成功祕訣
談及遠距醫療、智慧醫院等近年面臨的新興課題,黃瑞仁說,目前全臺各大醫院的起跑點都很相近,但雲林因為醫療資源不足,恰好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率先於2017年成立遠距醫療中心。

例如在麥寮倒下的病患,不論是送到斗六或虎尾院區都要20至40分鐘的車程,因而必須強化於救護車上的心電圖、超音波等資料即時回傳技術,才能在到院前就預先做好準備,到院後便能及時開始搶救;再比方來說,想進行全縣兒童的心臟病篩檢卻苦無人力,那就開發技術請校護收集學童心音資料及12導程心電圖,再彙整於雲端,號召全臺的小兒心臟科醫師共同遠端協助判讀,從中找出需要複檢的學童。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前院長黃瑞仁(右四)獲頒個人醫療奉獻,希望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為雲嘉平原的醫療燈塔。
在雲林服務多年,黃瑞仁說,他很重視工作態度,身為一個專業的醫師,必須擁有「正直誠信」的初衷、「尊重關懷」的仁心,以及瞭解「團隊合作」的必要,最終都要回歸「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這才是最重要的。談及怎樣才算是卓越與成功,他更以「聰明才智是上天贈予的天賦,但保持善良是自己必須做出的選擇」期勉每一位醫師,運用天賦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就是通往成功最快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