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驅動向前的力量 為偏鄉醫療踏出重要一步
回憶起調派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最初,黃瑞仁說,衛生署時期各地區署立醫院便時常面臨人力招募不足的窘境,為尋求突破困境,2000年左右便開始討論請求醫學中心「認養」,以有效提升人力資源、藉此拉近城鄉醫療水準。時任雲林縣長蘇文雄罹患肝癌,於臺大醫院接受治療時在病榻上曾感嘆,「身為縣長仍得北上求醫,那70萬縣民有醫療需求,又怎有機會獲得醫治呢?」這般語重心長,道盡雲林面臨的困境與期盼,間接促成政府與臺大正視醫療認養計畫。
當時正值壯年的黃瑞仁已是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權威,他坦言,接受到調派雲林分院的任務時,其實內心相當掙扎。但時任總院長的林芳郁一句「雲林一台心導管設備都沒有,病患只能外送其他縣市。」帶給他相當大的觸動,此外,信仰的力量驅使他勇敢邁出這一步,身為嘉義人的太太也十分支持他接受調派,「如果嘉義的心臟內科醫療量能有6、70分,那雲林現在是0分」。因此,黃瑞仁自覺當仁不讓,在2004年前往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兼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與雲林結下了近二十年的深深緣分。
鼓勵進修、經驗共享 創造雲林健全醫療環境
2004年10月上任副院長後,黃瑞仁在第一線參與雲林分院內部制度的建立,針對院內人才的培育與留任下盡功夫。過去有醫師必須至偏鄉分院服務2年的升級門檻規定,一開始的情況是20人來、這20人時間到就會離開,到今年不僅有35人申請至雲林分院服務,服務期滿後更只有8人申請調回總院。讓人才留任的祕訣,黃瑞仁說,就在於正視及提供年輕醫師的進修需求,讓他們在服務、研究與進修上都能獲得成長。
他以自身參與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建置的經驗為例,除了持續遠赴日本、美國進修將國外技術帶回臺灣,他也積極邀請專業醫師加入團隊,而各頂尖者要能結成團隊順利運作,就必須有人願意居中溝通協調,「因為心中有大願景,所以能無私、不堅持己見,甚至寧願為了大我而犧牲自己一點」。當然,個人醫術的進步、團隊間的扶持等都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將經驗與技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