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顧家庭的第一道防線
無暴社區初級預防工作
文字撰寫|林松嫣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享新知
人氣(28)
國內研究發現,每一個家暴案件需付出的社會成本高達2.7萬至47萬元。為有效改善受暴情況及降低社會風險,讓社區於暴力防治工作上發揮更為關鍵的角色,衛福部近年積極推動家庭暴力/性別暴力防治社區初級預防服務方案,期使社區組織發揮就近看顧家庭的第一道防線。
 
防暴計畫走入社區 提高在地組織參與
衛福部表示,遭受暴力經驗對被害者一生將產生嚴重影響,包括因暴力造成重傷或死亡、心理創傷、情緒憂鬱、物質濫用及精神障礙等,都將是難以挽回的傷害。暴力防治不應總在悲劇之後才被看見,更不應只是新聞事件的震撼。預防勝於治療不該只是一個標語,應讓「暴力零容忍」融入日常,自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國內研究指出,臺灣遭受家庭暴力及性別暴力之被害人在求助及復原過程中需要家族和鄰里的正向支持,社區如能有效發揮「發現」、「通報」與「轉介」的功能,將最有機會及早阻斷暴力事件。為增進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布建社區初級預防服務資源,加強在地組織辨識暴力行為、協助通報與連結服務資源,衛福部2016年開始運用推展社會福利經費補助社區組織與民間團體辦理家庭暴力/性別暴力防治社區初級預防服務方案,透過多元化性別暴力防治宣導與教育,盤整並連結社區內暴力防治網絡資源,提高在地組織投入參與防暴初級預防工作的意願及量能,發揮就近看顧社區、家庭的初級預防功能。

保留部落特性 結合家暴防治與傳統文化
位在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的巴喜告社區,是一個布農族為主要成員的原鄉部落。泰雅族社工員黃嘉鈴16年前來到這社區,發現巴喜告社區雖然有深厚的原民文化底蘊,尊重女性、講究平權與家庭互助,但現今社會結構的轉變,讓很多男性認為「賺到錢才是有價值」,在工作狀況相對不穩定的狀況下產生自我懷疑、酗酒,接著就有施暴的問題。黃嘉鈴認為,預防工作不是等到出事再來做,而要先預想家庭會遇到的困難,例如原鄉部落的特色就是把信仰跟文化、互助的觀念緊密扣合在一起;把家暴防治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用部落可以理解的語言來了解他們經歷了什麼、努力跟個人及家庭一起做出改變。

透過關懷訪視 主動接近有需求的家庭
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忠順社區,是標準的都會型社區。忠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曾寧旖秉持著社區的事就是家事、社區的人就是家人的精神,2000年開始推動幼兒在社區的安全環境方案。她說,外界一般認為受暴者是弱勢,但施暴者也可能是弱勢,所以透過很多課程,例如才藝或運動課程來緩解心情與壓力,用戲劇教育居民自我覺察、面對憤怒的情緒。
透過忠順社區提供的課程-防暴戲劇工作坊可以更了解自我的情緒,穩定心神。
曾寧旖說,近2年社區投入家庭關懷訪視員的服務,就家防中心評估有需求的兒少與家庭進行訪視關懷。家庭關懷訪視員馬玉貞解釋,主要是集結社區內有經驗、受過訓練的居民們進行訪視工作,透過親自拜訪,讓高風險家庭可以卸下心防,協助留意並適時提出必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