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顧家庭的第一道防線
無暴社區初級預防工作
文字撰寫|林松嫣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享新知
人氣(28)
國內研究發現,每一個家暴案件需付出的社會成本高達2.7萬至47萬元。為有效改善受暴情況及降低社會風險,讓社區於暴力防治工作上發揮更為關鍵的角色,衛福部近年積極推動家庭暴力/性別暴力防治社區初級預防服務方案,期使社區組織發揮就近看顧家庭的第一道防線。
 
防暴計畫走入社區 提高在地組織參與
衛福部表示,遭受暴力經驗對被害者一生將產生嚴重影響,包括因暴力造成重傷或死亡、心理創傷、情緒憂鬱、物質濫用及精神障礙等,都將是難以挽回的傷害。暴力防治不應總在悲劇之後才被看見,更不應只是新聞事件的震撼。預防勝於治療不該只是一個標語,應讓「暴力零容忍」融入日常,自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國內研究指出,臺灣遭受家庭暴力及性別暴力之被害人在求助及復原過程中需要家族和鄰里的正向支持,社區如能有效發揮「發現」、「通報」與「轉介」的功能,將最有機會及早阻斷暴力事件。為增進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布建社區初級預防服務資源,加強在地組織辨識暴力行為、協助通報與連結服務資源,衛福部2016年開始運用推展社會福利經費補助社區組織與民間團體辦理家庭暴力/性別暴力防治社區初級預防服務方案,透過多元化性別暴力防治宣導與教育,盤整並連結社區內暴力防治網絡資源,提高在地組織投入參與防暴初級預防工作的意願及量能,發揮就近看顧社區、家庭的初級預防功能。

保留部落特性 結合家暴防治與傳統文化
位在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的巴喜告社區,是一個布農族為主要成員的原鄉部落。泰雅族社工員黃嘉鈴16年前來到這社區,發現巴喜告社區雖然有深厚的原民文化底蘊,尊重女性、講究平權與家庭互助,但現今社會結構的轉變,讓很多男性認為「賺到錢才是有價值」,在工作狀況相對不穩定的狀況下產生自我懷疑、酗酒,接著就有施暴的問題。黃嘉鈴認為,預防工作不是等到出事再來做,而要先預想家庭會遇到的困難,例如原鄉部落的特色就是把信仰跟文化、互助的觀念緊密扣合在一起;把家暴防治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用部落可以理解的語言來了解他們經歷了什麼、努力跟個人及家庭一起做出改變。

透過關懷訪視 主動接近有需求的家庭
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忠順社區,是標準的都會型社區。忠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曾寧旖秉持著社區的事就是家事、社區的人就是家人的精神,2000年開始推動幼兒在社區的安全環境方案。她說,外界一般認為受暴者是弱勢,但施暴者也可能是弱勢,所以透過很多課程,例如才藝或運動課程來緩解心情與壓力,用戲劇教育居民自我覺察、面對憤怒的情緒。
透過忠順社區提供的課程-防暴戲劇工作坊可以更了解自我的情緒,穩定心神。
曾寧旖說,近2年社區投入家庭關懷訪視員的服務,就家防中心評估有需求的兒少與家庭進行訪視關懷。家庭關懷訪視員馬玉貞解釋,主要是集結社區內有經驗、受過訓練的居民們進行訪視工作,透過親自拜訪,讓高風險家庭可以卸下心防,協助留意並適時提出必要的協助。

結合當地小金獅團 防暴觀念融入歌仔戲
在雲林縣麥寮鄉的三盛社區,因為年輕人口外移,居民以年長者及小孩為主,社區中由一群職業婦女推動防暴工作。三盛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吳金英表示,加入防暴工作之後,才知道這不是容易的事情,「原來我們周遭存在不同的暴力」,不只是肢體暴力,還有精神、經濟、言語暴力,在了解之後,想要為社區做的就不會只侷限單純的防止暴力毆打,而是確實改變一個家庭的動力與環境。

三盛社區運用當地特有的小金獅團,連結單親、隔代教養、志工的孩子們一起在社區推展防暴工作;小金獅團除跳舞外,更提供反思,讓社區居民可以用權威以外不一樣的方式跟孩子相處,現在並嘗試將防暴的觀念融入歌仔戲,讓家庭暴力防治觀念散播至麥寮的每一個角落,盡一分改變社區的心力。

培力社區防暴宣講人員 擴大防暴宣導的觸角
除了培力社區組織進行初級預防工作,衛福部同時辦理社區防暴宣講師培力,增進社區重要意見領袖對暴力的認識、建立正確的防治觀念,並成為社區中的防暴宣導種子,擴大宣導觸角。
衛福部積極培育社區人才,使之成為散布在每個角落的家庭暴力與性別暴力防治宣導種子。
臺東縣的後山福利協會總幹事石寶莉2013年從中國天津嫁到臺東,在臺東生活10年。她說,婚後幾年先生對她的態度開始轉變,變得冷漠、謾罵,甚至公開在臉書上數落她給所有朋友看,一度讓她懷疑自己一無是處,直到她在朋友的建議下撥打113保護專線,經社工介入後,她才知道自己正承受來自枕邊人的情緒暴力。

石寶莉接觸到衛福部招募社區防暴宣講師的課程,對她重新建立自我認同與信心非常有幫助。「有我的經歷、還有這些學習,我回頭看到很多人都在這當中掙扎」,這讓她更樂意全心協助這些與過去的她一樣正徬徨無助的新住民能脫離家庭暴力,自主生活。

苗栗縣塭內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廖雪美過去從事課後照顧服務,在參與衛福部招募社區防暴宣講師培訓後,開始主動關心並辦理社區內的暴力預防工作。她笑說,一開始只是為了有伴而拉著先生參與相關課程,透過這些計畫與課程,不僅調整了夫妻間的相處模式,也將這份愛擴散到社區,讓更多人認識暴力防治工作。

臺北市明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潘俊興過去擔任學校教官,退休之後因接到里長的電話「社區需要幫忙,有沒有機會聊一聊」而讓他在社區開始了與兒少接觸互動、與家防中心工作,更進一步參與衛福部培訓成為社區防暴宣講師。透過這些活動讓他知道原來公私部門間有這麼多資源可以協助受暴的民眾,並藉由自我覺察、辨識壓力,協助民眾進行求助與發展對自我的照顧。
邱淑媛(左)、潘俊興(後)、石寶莉(右)與廖雪美(前)皆參與社區防暴宣講師的培訓,為社會盡一心力。
發展多元防暴策略 營造零暴力社區環境
衛福部未來將持續鼓勵社區依各自特性與需求,發展多元創新的防暴策略與行動,將家庭暴力/性別暴力防治初級預防工作納為社區及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日常,建立大眾正確的暴力認知及預防觀念,強化社區暴力防治量能,同時也期待增進社區民眾對性別暴力問題本質、求助管道與資源等認識,澄清社會迷思,了解暴力背後的意義、去除對被害者的污名與標籤,尊重維護被害者隱私並支持其求助等具體行動,共同營造友善、零暴力的社區環境。

衛福部歡迎關心家庭暴力/性別暴力議題的民眾一起加入社區防暴宣講行列,詳情可至衛福部紫房子-社區防暴資源網,留意相關招募培訓訊息。

了解更多
社區防暴做伙來
宣講師的誕生
社區防暴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