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與擴散:共築社區防暴安全
楊雪霞組織新住民姊妹迸發創意
文字撰寫|陳文傑
受訪對象|花蓮縣壽豐鄉生活美學協會成員 楊雪霞
繪人文
人氣(18)
花蓮縣壽豐鄉生活美學協會成員,同時也是花蓮縣新住民學習中心主任的楊雪霞,不僅是從印尼來臺的新住民,還帶領著一群新住民姐妹們,在好山好水的花蓮,利用繪本、新住民美食,默默耕耘著防暴宣講工作。
 
還有一次在部落完成宣導活動後,有一位阿嬤很憂心地向她們說,兒子長期喝酒,酒後雖然不會動手打人,但會口出惡言、摔東西,常常讓她在家時只能關起門、躲在房裡膽顫心驚。儘管阿嬤很希望他們可以幫忙去勸導,卻又不願意被列案轉介,考量到長輩們心中「家醜不可外揚」的擔憂,最後透過輔導單位以關懷高齡長者的角度進行訪視,當這些潛在的施暴者發現家中有外人來關心時,通常多會有所收斂。

他們宣講過程中也曾遇過有阿嬤堅稱被家暴,甚至當著她兒子的面、指著自己面部的傷口說:「我兒子打我」。但在團隊的追蹤下,發現阿嬤其實是罹患失智症,有時會把現實跟想像混淆,明明是自己跌倒卻誤會成遭受家暴。遇到這種情況時,團隊要去評估對象是否真的遭受家暴,若是像這位阿嬤的情況,他們會轉介給相關單位協助,「這些經驗幫助我們於宣導過程發現問題後,在處理一件事情時,會多一份思考」。

手作課受歡迎 在社區種下宣導種子
楊雪霞說,近期協會啟動了手作課,讓長輩們在一個和諧歡樂的氣氛下參與宣導,「防暴不是一份死板板的簡報、講些大家都懂的大道理,也不是一些讓民眾去聽覺得與自己無關的數字跟專有名詞」。

「我們每次去宣講,都很明確地告訴他們什麼是家暴、把家暴的樣態介紹給他們、也讓他們知道該如何求救。」她期待這些資訊可以留在他們腦中,讓他們遇到相似的情況時,判斷是否遇到家暴,或是身邊有人遇到家暴時,可以當一個友善的協助者,甚至讓潛在的施暴者可以停止行動,不要變成施暴者。

透過編織、串珠及種植植物等多元的手作課程進行宣導,就像種下一顆顆種子,希望這些內容與訊息可以在大家的腦中生根,並開花結果。

盼更多新住民加入宣講 接納與融入臺灣社會
未來,楊雪霞期待有更多的新住民姐妹願意加入,讓團隊成員與宣講方法更多元,大家一起動腦努力思考該如何將防暴議題推廣出去。期盼發揮新住民的優勢與力量,讓更多臺灣人認識並接納新住民,讓他們融入家庭之外也能融入社會。
團隊前往原住民部落月眉照顧站,與當地長者同樂,並宣導防暴觀念。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