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凡說明,整個照護團隊的架構是由醫師與護理師為照護癌友的第一線,其他醫事職類為照護的第二線,針對機能喪失嚴重病人或是重點項目進行進階醫療,建立一個標準化照護網絡。由第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完整初級照護,觀察並提出個案各面向的需求,第二線醫護人員再依其專業提出個人化復健計畫,每個口腔癌病友都能接受標準化又個人化的溫暖協助。
領航引導 全面照護
擬訂照護指引是另一個重要關鍵,以流程圖制定相關醫療照護介入的時機點,優化每個病人診療與照護的一致性,為領航式臨床照護的雛型。盤點病患從術後到出院過程可能面臨的問題由各職類醫事人員依據自身專業治療指引並進一步搜尋文獻,參照臨床照護路徑的模式擬定出「口腔癌術後照護路徑」,讓第一線住院醫師與臨床護理師有所依循。經過不斷修正,在照護成效呈現顯著效益,出院天數從介入前的平均28天降為穩定期的平均10天。
鍛鍊口腔能力 重建自我健康
為減輕患者出院返家後,面臨口腔與頸脖瘢疤攣縮、口腔清潔不易等困擾,柳營奇美醫療團隊開發一套「口腔復健機能運動」,經由90餘位病友親身演練,證實兼具安全與簡單易懂,在手術後傷口無虞下指導病人執行,預期可以加速病人復原,減少住院時間,符合當代快速復原(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簡稱ERAS)返家之新觀念。蔣維凡強調,「口腔癌復健應該從罹癌那一刻起便要積極規劃與執行!」,目前亦規劃提早在治療前開始教導病人執行口腔復健機能運動。
團隊整合照護 優化療效預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吳家佑表示,北部口腔癌患者雖然個案數量較少,但他們對於生活品質要求較高,術後飲食習慣將受衝擊、未來無法與親友同桌共餐、對事業前途、術後外觀改變等不安,與部分個案放化療痛苦經驗的負面因素讓他們不願意積極治療。目前口腔癌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約是一期80%、二期70%、三期60%、四期40%,現今醫療進步、治療成效提升,帶來的新課題是不只要重視存活情形,更要顧及生活品質。
團隊致力透過積極復健,成功擺脫鼻胃管、從流質食物進步正常進食的成功案例給予信心與正面力量。在復健過程中,「張嚼嚥脖潔」這套朗朗上口的口腔復健機能運動,不僅有效協助病患的口腔機能,也能藉由陪伴建立互信感。
「想要有尊嚴的飲食」、「想要重返社會」是口腔癌病患兩大期盼,蔣維凡指出,術後配合醫囑、各種檢查與治療、調整生活型態並積極進行健康營造者,預期能有最佳的生活滿意度與較好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