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患者個人化復健
跨團隊協助重建癌後新生活
受訪對象|柳營奇美醫院教學中心主任暨牙醫部部長 蔣維凡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吳家佑
文字撰寫|林恆祐
享新知
人氣(3)
口腔癌主要好發於男性,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8歲,多屬中壯年人口,長期將影響本國勞動力與照護資源,因此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癌症之發生與死亡;此外透過跨專業團隊提供患者個人化復健照護,對於癌症預後、生活品質及重返社會至為重要。
 
口腔癌個人化復健計畫 協助病友重建新生活
「口腔癌」,在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序第6,每年約8,000名新發生個案,並有3,000人因口腔癌死亡,對國人影響甚鉅。口腔癌初期會以無症狀呈現,但是晚期口腔癌則因為影響咀嚼消化、吞嚥、語言溝通、呼吸等功能與外觀,容易造成病人營養不良與反覆口腔炎性反應的合併症,以及出現嗆咳與頸脖肩、口腔清潔不易等問題,進一步加劇影響生活品質。口腔癌患者約95%為男性,且集中在54至55歲間正值生命黃金期的中壯年人口,柳營奇美醫院教學中心主任暨牙醫部部長蔣維凡據其每年照護逾百例的嘉南地區病患經驗為例,他們多數從事農漁牧業,由於每日清晨即從事戶外工作,為禦寒提神在20多歲即養成檳榔菸酒習慣,經由30年致癌物不斷刺激後發病,相對其他癌症約提早10年。口腔癌術後外觀明顯改變,加上飲食困難與語言溝通不易,需要透過復健改善,但是病患在養家活口與保留工作職缺的壓力下,大多無法即時開始復健,延遲至咀嚼吞嚥障礙相關症狀出現已難回復。

為提供跨團隊陪伴病友,共同迎向術後重建身心的癌後新生活,衛福部委託專業團隊,自2023年開始辦理口腔癌個案個人化復健模式發展試辦計畫,以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護理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師為核心組成跨專業團隊,藉由設計一套居家復健模式結合現行復健與營養的治療,期許在各界的努力下,協助病患邁向健康「癌後新生活」。
跨領域照護團隊於病人術後召開會議,根據病人現況擬定結合各專業建議的照護方案。
標準化又個人化 跨領域協力照護
要經營跨領域照護團隊,必須從共通語言著手。蔣維凡建立一套手術後功能影響分級系統與對應的治療照護指引,讓各領域專業間能快速理解病人現況,即時給予協助。例如一位口腔癌末期患者,其因遭切除2/3的舌頭,術後預估將有吞嚥困難、語言不清的狀況,需要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協助復健,且考量其社交需求,其語言障礙可能需要心理關懷,故請腫瘤心理師協助評估照護重點;營養師亦可提出相關飲食營養建議。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