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患者個人化復健
跨團隊協助重建癌後新生活
受訪對象|柳營奇美醫院教學中心主任暨牙醫部部長 蔣維凡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 吳家佑
文字撰寫|林恆祐
享新知
人氣(3)
口腔癌主要好發於男性,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8歲,多屬中壯年人口,長期將影響本國勞動力與照護資源,因此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癌症之發生與死亡;此外透過跨專業團隊提供患者個人化復健照護,對於癌症預後、生活品質及重返社會至為重要。
 
政府挹注口腔癌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衛福部除了發展口腔癌患者復健模式外,更提醒民眾預防口腔癌,從養成不嚼檳榔、不吸菸、不喝酒的健康之生活型態開始,有嚼檳榔或戒菸者,應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政府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
資料來源:Ko YC et al. Betel quid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453.
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除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並藉由衛教,勸其戒檳榔與吸菸,除可以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外,還可以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但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請儘速就醫檢查。檢查前,請先將口腔清洗乾淨。

此外,提醒民眾可透過口腔黏膜自我檢查五字訣「破斑硬突腫」,了解自己口腔黏膜的狀況,若有出現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請儘速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確診,並遵照醫囑每3-6個月定期追蹤1次。此外,要立即戒檳榔、戒菸與戒酒,並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口腔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衛福部將持續努力推動各項政策,致力於打造更完善、更健康的社會環境,落實全人全程的健康照護,邁向「健康台灣」的終極目標。

了解更多
口腔癌簡介
特約醫事機構的服務查詢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