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峰坦言,那是他首次真正意識到「醫療爭議的起點,不必然源於醫療行為本身」,從人們踏入醫院那一刻起,無論醫療、住院過程、周邊照護、設備設施,甚至是到了出院後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引爆點。他坦言:「一開始我也驚慌惶恐,但很快穩住情緒,開始釐清事實。」這起事件雖屬意外事故,但電梯設施的缺陷,確實屬於醫院的責任。不過,相較於究責,趕緊確保每個嬰兒的健康狀況無虞才是家屬心之所繫,並與家屬建立起透明的溝通管道。
儘管初步檢查結果無虞,許多家屬仍憂心:「那未來呢?」長庚醫療團隊為此訂定為期數年的追蹤檢查機制,也建議家屬若仍有疑慮,不妨以院方醫療報告為基礎,尋求第二意見。這起事件過後,林秀峰深刻體認到,唯有以事實為基礎並勇於面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相關回應及反應速度上須迅速,否則一旦有所拖延,越可能讓家屬認為院方沒誠意,令誤解與對立擴大。
醫療爭議不只對病家造成衝擊,對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而言,也可能是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很多時候,醫護是無辜的,卻也最容易被懷疑。」若院方無法及時伸出援手,醫護人員恐怕會陷入焦慮與委屈,甚至影響後續醫療判斷,甚至認為「既然這麼努力也會出事,那乾脆都保守治療以求自保」。林秀峰強調,醫院的角色不只是調解者,更是醫護人員最堅實的後盾,「讓醫護知道,這件事醫院一定會處理到底,醫護僅需如實告知事實,無論是訴訟、協調還是賠償,院方都會在背後給予支持」。
各院區檢討到跨院連動 提升醫療品質
從醫療爭議第一線的協調者開始,林秀峰執行長在長庚醫療體系服務近40年,深耕醫療爭議處理制度,見證整體法務系統從無到有及跨院合作的完整演進。他謙虛地說,體制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長期累積,依靠的是各機能團隊共同持續優化的過程。
「建立體制的第一步除了制度,還有組織。」林秀峰強調,必須先有穩固的團隊,後續的制度化推動才有落實的基礎。隨著相關運作日益成熟,長庚在各院區陸續設立「醫療評估及關懷委員會」,並於總部設立「醫療爭議防範推動委員會」,推動跨院資訊整合與橫向溝通,以防球員兼裁判疑慮。各個院區發生的事件,每2個月都會送到總部委員會進行跨院審視與分析,以強化整體品質與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