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處理醫療爭議的速度,他語氣堅定地說:「我們的效率,絕對快於《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所規範的時程。」林秀峰表示,從事件發生開始,法務人員需於2日內初步了解情況,並主動與病家建立聯繫窗口,讓對方清楚知道「我可以找誰」,隨後在2週內釐清事實。如此一來,病家才不會擔心自己的案件在各單位間踢皮球,耗損彼此間的信任。他強調,制度再嚴謹,仍需回歸最根本的初衷——讓每一位遭遇困境的民眾,能感受到有人願意負責及傾聽。
在數位時代,醫療爭議不只發生在診間,也可能從社群平台延燒。林秀峰說,長庚醫院不僅快速、妥善地處理院內客訴,也會主動介入網路上的抱怨,以防負面情緒進一步升級為糾紛。儘管過去10年間,長庚整體醫療服務量大幅提升,但正式成案的醫療爭議卻反而減少了47%,顯示主動溝通與及時處理的制度已發揮成效。
首創醫法論壇 訴訟不再是唯一出路
「若醫療爭議無法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下一步就是走上法院。」林秀峰坦言,醫療是一門高度專業且瞬息萬變的領域,司法體系對其理解仍存在鴻溝。為了拉近醫界與法界的距離,長庚醫院10餘年前首創「醫法論壇」,定期邀請司法界、醫界專家增進彼此理解,更安排準司法官來院內見習,從清晨參與醫院晨會開始,觀察醫療人員的實際應變與討論過程,親身體會臨床醫療的不可預測性與即時判斷壓力,有助於在處理訴訟案件時,做出更貼近醫療實情的判斷與衡量。
歷經多年推動,「改變真的非常有感。」他說,早年衛福部醫事審議會對醫療爭議的審查中,約有30%案件被認定有醫療疏失,如今已大幅下降至5%。不僅如此,醫療訴訟的處理方式也明顯轉向,過往刑事訴訟頻仍,近年則多以民事訴訟或調解機制為主,反映法界對於醫療專業高度不確定性的理解正逐步深化。
用理解與信任 築起醫病之間的溫柔橋梁
多年來,林秀峰始終堅持「從理解開始、以人為本」的初衷,讓法務不再只是訴訟與防禦的代名詞,而是醫病雙方之間,一道深具溫度的橋梁,「每一位病人與醫療人員,都是我在學習道路上的老師」。
此次獲頒衛福部「醫療事故關懷服務績優人員」的肯定,不僅彰顯他多年深耕醫療爭議制度的成果,更象徵著醫療與法務之間,正逐步走向一條能被病家信任,也讓醫護安心的道路。林秀峰說,醫療過程裡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但「我們能做的,是在不完美中盡全力善後,讓傷害不再擴大,讓每一次誠實面對,都能累積制度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