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為家
認識「無家者」
文字撰寫|林怡慧
受訪對象|臺北市街友中心「圓通居」主任 潘育奇
     萬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師 楚怡鈞
話焦點
人氣(47)
你對遊民(街友)的印象是什麼? 衣衫襤褸、身上飄出陣陣體臭,感覺可能做出危害社會安全的事? 臺北市街友中心「圓通居」主任潘育奇說,在還沒投入街友服務之前,前述的確是他對街友的刻板印象。然而實際從事街友服務後,潘育奇發現街頭遊民並非民眾想像中的樣子,他們只是一群無家可歸、居無定所,需要協助服務的弱勢族群。 
 
三階段服務 推動街友收容輔導
為讓街友能獲得妥適的服務,確保基本生活需求,並積極協助街友順利返回社區自立生活,衛福部採緊急服務、過渡服務及穩定服務三階段,推動街友收容輔導,包括維護基本生活安全、收容安置、就業及居住輔導等內容。緊急性服務措施,也就是社工師口中的外展服務,廣結民間團體、社福機構等社會資源,主動關心區域內街友,提供熱食、沐浴、理髮、禦寒、衣物、睡袋及衛生保健等服務,衛福部並訂定「低溫及年節時期加強關懷弱勢民眾專案計畫」,在寒流來襲,低溫10度(臺北市12度)以下時啟動關懷機制,提供熱食、禦寒衣物及臨時收容處所。

楚怡鈞長期投入街頭外展服務,除了掌握街友動態,也深入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若有就醫需求,則由社工協助恢復其健保身分,帶領街友前往合作的聯合醫院就醫,並由社會局支付費用。根據統計,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每年協助街友就醫的醫療費用高達400~500萬元。「或許有人會質疑為何要花這筆錢在遊民身上,事實是小病不治會變大病,慢性病不控制會演變成健康威脅,等到身體嚴重失能,得付出更多社會成本在遊民身上。」楚怡鈞肯定地說。

提供棲身之所 協助街友返回社區
沒有棲身之所,是街友露宿街頭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全國共有10處公設遊民收容機構,提供安置照顧、以工代賑、就業輔導等服務,成立超過半世紀的圓通居,是少數公辦公營的遊民收容機構。潘育奇主任表示,圓通居原名即是臺北市遊民收容中心,近年經過公益團體倡議,積極為遊民去污名化,因此更名為較中性的圓通居。
圓通居安置街友,排隊等候用餐。
圓通居以臺北市內的街友為服務對象,不分戶籍、年齡,只要有需求就提供臨時安置的服務。目前中心有84個床位,採上下舖方式,男性68床、女性16床,床數安排反映現今男性與女性街友的比例,大約是4:1。圓通居規劃完整的照顧人力,有4位社工、6位24小時輪班的生活照顧員、2名護士以及4名提供餐食的廚工,是少數配有醫護人員的安置機構,無障礙設施也較完善,因此以收容年紀偏大、醫療照護需求偏高的街友為優先。臺北市街友約三成患有精神方面疾病,2019年起,圓通居與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合作駐診服務,精神科醫師每兩個禮拜到圓通居看診一次,當街友的疾病獲得控制改善,才有機會回歸正常社會。

潘育奇表示,圓通居就像是個小型社會,大家一起生活需要有規範,因此在安置期間設有作息時間,禁止打架鬧事、妨礙他人生活,也有不能飲酒等規定。早期採高壓管理,只要犯錯就得離開,但潘育奇說,「如果嚴格管理有用的話,街頭就不會還有這麼多街友。」接任圓通居主任後,潘育奇決定改以社工專業角度,用陪伴的方式來管理,「我覺得自己跟安置的街友很像夥伴關係,住在這裡我不准別人欺負他們,但只要住民有暴力行為,就必須立刻離開。」
寒流來襲的街頭,社工提供街友禦寒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