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預防、篩檢及治療
邁向2035消除結核目標
文字撰寫|張茗喧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話焦點
人氣(107)
「結核病(Tuberculosis, TB)」是一種藉由飛沫與空氣傳播的疾病,病人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的飛沫都可能帶有結核菌,一般人只要吸入帶菌的飛沫就可能被感染,且經常潛藏在人體內形成「潛伏結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但只要與醫師及衛生單位配合、按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潛伏感染者也能及早治療避免未來發病成為結核病。
 
鎖定高風險族群 積極介入及主動篩檢
結核病接觸者的發病率是一般民眾的8倍至240倍之多,想預防結核病傳播,早期透過接觸者追蹤找出LTBI病人是一大關鍵。這工作並不容易,必須仰賴第一線公衛人員以個案為中心進行調查,匡列出高風險結核病接觸者,藉由胸部X光檢查主動找出潛在已發病個案,再運用LTBI檢驗發現潛伏結核感染者予以治療。

此外,公衛人員也會指導接觸者持續進行自我監測,讓接觸者在出現疑似症狀時可主動就醫、及時治療。依據疾管署統計,2021年每位結核病個案平均有14位接觸者,接觸者檢驗完成率達94%以上,顯見公衛人員的積極努力。

除了結核病接觸者,在臺灣依疾病的發生率,長者、山地原鄉地區居民也是結核病高風險族群,值得各界關注。隨年紀增長,器官逐漸老化,長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比例高,一旦免疫力變差,潛伏在體內的結核菌就容易活化發病,加上症狀通常較不典型,更增添診斷及防治的難度;此外,居住在長照機構的長者,更是因自身健康狀況及機構密集居住等因素,結核病發生率更高。而山地原鄉地區則是因位處偏遠、交通不便,民眾篩檢不易,結核病發生率是全國平均的3倍。為此疾管署自2018年起結合衛生局推動長照機構住民及山地原鄉居民結核病及潛伏結核感染治療計畫,加強主動發現與導入LTBI檢驗與治療。
山地原鄉胸部X光巡檢及LTBI篩檢活動。
同時透過滾動式症狀篩檢以及導入快速分子檢驗技術,縮短結核病的診斷時效,讓結核病人及早治療、LTBI降低發病的機會。此外,為了提升原鄉篩檢便利性,載有X光設備的車輛深入山區,配合重要節慶及宣導活動執行巡迴篩檢;同時由胸腔科專科醫師進駐偏鄉衛生所看診,並與山地原鄉民眾主要就醫之醫療院所合作,主動提醒執行X光檢查,以提升山地原鄉結核病篩檢涵蓋率,此外,也從教育面切入,透過在當地的學校宣導,讓學生們回家向家人提醒篩檢重要性,提升山地原鄉居民對結核病的警覺與認知。

潛伏結核感染治療 預防發病
健康民眾在感染結核菌後通常不會立即發病,結核菌沉睡在人體內成為「潛伏結核感染(LTBI)」,尚未發病前沒有任何症狀,除了檢驗,幾乎無法察覺自己已被傳染,出現症狀後也難以意識須儘速就醫檢查,使得疾病持續在社區中傳播,成為棘手的防治難題。

據統計,每位LTBI病人終其一生有5%至10%機會發病成為結核病,為降低發病風險,疾管署不僅將結核病接觸者全數納入LTBI檢驗及治療服務,也陸續將長照機構的老年族群、山地原鄉居民、愛滋病毒感染者、注射藥癮者、矯正機關收容人、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洗腎病人等具有高發病風險因子者納入LTBI檢驗與治療服務計畫,同時引進多種短程治療處方,大幅提升LTBI治療意願與完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