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防治
正確潔牙~一輩子的功課
文字撰寫|林怡慧
採訪對象|社團法人臺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 葉惠津
享新知
人氣(144)
為建立國人正確的牙周健康觀念,衛福部選定「牙周病防治」作為今(2022)年的衛生教育主軸,擴大宣導牙周病防治動機與知能。藉由正確的口腔衛生識能推廣,引導民眾建立更全面的牙周病防治觀念,落實口腔保健及健康生活,降低國人牙周病盛行率。
 
臺灣成人牙周健康有待加強
根據衛福部「2015-2016年度成年與老年人口腔健康調查」顯示,臺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其中50歲到64歲是牙周病好發率最高的年齡層,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86.4%均患有牙周病,多是因為口腔問題長期累積或不自覺牙周病症狀而忽略就醫。

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葉惠津表示,牙齒是根植在體內、但又外露在身體外的器官,具有穿透體內外的特質。「牙周病」顧名思義,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因為牙周組織受到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細菌侵犯,刺激牙齦產生發炎反應,進而造成牙周組織破壞流失。嚴重的牙周疾病,會造成牙齦退縮、牙根暴露,導致牙齒搖晃、甚至缺牙等問題,影響咀嚼及進食功能。牙齦炎被認為是初期的牙周病,但從臨床醫學的學術定義來看,真正的牙周病指的是牙齒周圍的齒槽骨流失。

牙齒的周圍組織包括牙齦、齒槽骨、牙周韌帶等軟硬組織,若牙周問題僅表現在軟組織上,例如牙齦紅腫、流血、長膿包等,絕大多數經過治療後,在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下,就能改善發炎狀況、恢復健康;但牙齦炎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導致牙菌斑從牙齒表面向牙齦深處堆積,牙周組織將產生不可逆的流失現象。葉惠津進一步說明,當細菌入侵體內,雖然人體有對抗細菌的能力,但作戰過程中難免會受傷,付出的代價就是部分齒槽骨流失,導致牙齒周圍支撐力變差,外觀看起來雖然完好,但患者會漸漸覺得這顆牙不好咬、使不上力,此時便進入慢性牙周病的發展進程,若急性發作時甚至會有疼痛感。
牙周病好發原因各異 吸菸者與糖尿病患須更加注意
造成牙周病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為細菌及牙菌斑釋放的毒素,引起發炎反應後產生激素導致牙齒的周圍支持組織被破壞。雖然每個人的口腔中都存在著細菌,但會發現有些細菌在某些人的口腔裡生長得很快,有些人卻難得有牙周相關問題。葉惠津表示,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口腔環境不同,口水的成分、pH值,以及吃東西、潔牙的習慣等,都是影響致病菌在口腔中生長的因素。當口腔衛生不良、忽略定期看診檢查,或是重感冒、熬夜壓力大以及免疫力低落時,牙周病就容易急性發作,出現牙齦發炎腫脹、刷牙流血、口腔異味、牙齒鬆動等症狀。

除了細菌、牙菌斑,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加重牙周病的症狀。研究顯示,相較沒有抽菸習慣的人,抽菸者不僅得到牙周病的機會較大,牙周病治療成功率也較低,原因是抽菸會使身體周邊微血管收縮,而當牙周組織遭受細菌攻擊時,收縮的血管會讓前來救助作戰的細胞無法到達,影響牙周組織修復,因此導致牙周組織加速流失。此外,糖尿病也被認為是牙周病的致病因之一,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有許多不利牙周組織修復的最終糖化產物,會加速牙周組織的破壞。葉惠津提醒,吸菸者若有牙周病症狀,第一要務就是戒菸;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應該定期追蹤檢查,才能有效控制牙周病的發生。
牙周病治療後仍有復發可能 建議三個月定期回診追蹤
牙周病是牙齦炎發生後沒有治療、所演變而成的慢性牙周問題,然而並非每個牙齦炎患者,都會走向牙周病的結果。葉惠津解釋,在開始治療牙周病之前,會先進行全口X光片拍攝,並利用牙周探測器探測全口牙周囊袋的深度,確認牙周病的嚴重狀況,因為齒槽骨流失的程度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

輕微的牙周病,治療基本上會從非手術性的洗牙、牙根整平術著手,移除牙根上的牙結石,讓牙根恢復光滑清潔的環境,使牙結石與牙菌斑較難累積在牙根上。而嚴重型的牙周病,由於齒槽骨的支撐能力已喪失許多,且嚴重的骨頭流失是不可逆的,則需視每顆牙齒狀況決定是否採牙周翻瓣手術、骨修型,或是牙周再生手術等措施,目的都是為了恢復牙周的支撐能力。

牙周病治療後是否會再復發?答案是會的。一般人可以每半年做一次口腔健康檢查,但葉惠津建議,牙周病患者必須每三個月回診一次,檢查牙菌斑控制的情形。普遍未清除的牙菌斑會在48至72小時內形成牙結石,導致細菌更容易黏附在牙齒上,而其生長期會在三個月內達到高峰,所以必須利用每三個月一次的回診,澈底清潔口腔裡的牙菌斑。及早發現與治療,才能避免細菌繼續滋生,再一次造成牙周組織破壞。

口腔清潔 強調的是「潔牙」而非「刷牙」
牙周病是慢性疾病,在治療後,患者必須仔細維護口腔清潔,才能得到良好控制,維持治療效果。葉惠津說,在牙周病患者的看診過程,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主要是確認患者回家後是否正確潔牙,同時也讓患者增加練習如何正確潔牙。牙周病患者的潔牙指導,是治療牙周病過程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採一對一方式進行,經過1-2個月不斷練習,潔牙方式才有可能改正過來。

口腔清潔強調的是「潔牙」而非「刷牙」,想要做好口腔清潔不能只靠正確「刷牙」,因為每顆牙齒有五個面,刷牙只能清潔其中三個面,若沒有搭配牙線,口腔清潔只是做一半,最容易堆積牙菌斑的牙齒鄰接面,必須靠牙線上下運動「刮」牙面,才能真正清潔乾淨。

刷牙的方式,從選擇好的牙刷開始。選擇小刷頭牙刷才能清潔到後牙與下顎門牙的舌側;刷柄要直、刷毛也要平毛直立,才能緊貼牙面澈底清潔。
 
配合完整口腔衛生指導 降低罹患牙周病風險
根據衛福部調查,臺灣各年齡層的口腔衛生問題,以罹患牙結石的比例最高,其它如牙齦流血、牙菌斑堆積的現象也很常見。為繼續強化民眾對自我口腔健康維護的識能,期盼藉由口腔整合計畫宣導、國民口腔健康週等相關衛教宣傳活動,提升牙結石清除利用率,以降低罹患牙周病之風險。

此外,衛福部自2010年起,也在全民健保給付增列「牙周病統合性治療」項目,包括診斷、基本治療、手術治療、支持性治療等;並提供13歲以上的國民每年2次口腔檢查及專業牙結石清除,希望透過各項措施,讓國人瞭解到口腔衛生的重要性,人人都能擁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