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的忠實夥伴
認識協助導盲犬
文字撰寫|林松嫣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享新知
人氣(28)
十多年前日本經典電影《再見了,可魯》,讓臺灣民眾更進一步認識「導盲犬」,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這些陪在身心障礙者腳側的小夥伴,近幾年我國透過不斷地宣導以及相關立法,讓社會大眾更加瞭解導盲犬、導聾犬、肢體輔助犬以及其寄養、訓練過程,為這些忠心小夥伴的友善環境盡一份心力。
 
導盲犬為最早的協助犬 視障者好夥伴
視障者藉由握住導盲犬身上的導盲鞍,讓導盲犬帶領前行,透過導盲犬的協助及示警,不僅能及早避開行進間的障礙物,亦可以閃避突如其來的車輛,讓視障者更安全地行進,現在導盲犬不只在各個公共場所或大眾運輸都可以合法進入、許多餐廳或店家也都有友善導盲犬的標示,歡迎這些小夥伴與主人一同進入。

導盲犬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中,德國在1916年首創導盲犬訓練學校、並於1923年在波次坦設立國立導盲犬訓練學校以及於1926年設立全球最初的導盲犬協會,而美國也在1929年1月於紐澤西州成立了第一所導盲犬學校The Seeing Eye。

社會化、引導訓練、共同訓練 導盲犬培訓三階段
導盲犬並非一出生就適合做為導盲犬,以台灣導盲犬協會網站上所介紹的訓練過程,包括「寄養家庭階段」、「引導訓練階段」、「共同訓練階段」等三大階段。
正在進行訓練的導盲犬隻,肩負引導視障者安全前進的任務。(相片提供:惠光導盲犬學校)
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就是「寄養家庭階段」,當幼犬出生後2至4個月,就會被安排到寄養家庭學習「社會生活」,這些幼犬必須要學會定點大小便、到餐廳或搭乘交通工具時,需安靜趴在座位下等待,並學習適應各種日常環境,直到1歲至1歲半之後,則回到訓練中心進行下一段訓練。
導盲犬與指導員一同進入超商練習社會化,在主人購物時懂得等待。(相片提供:台灣導盲犬協會)
接著是由訓練師接手開始導盲犬的「引導訓練階段」,一般需要8至12個月才能結訓;最後的「共同訓練階段」,則是會先安排導盲犬與申請者共同生活,由指導員指導申請者如何照顧導盲犬並與導盲犬培養感情,再進行1至3個月不等的「共同訓練」,若雙方適應良好就會進行「畢業典禮」,由指導員進行後續的追蹤輔導。

導盲犬培訓不易 全臺約28隻導盲犬
截至今(2022)年第1季,全臺約有28位導盲犬使用者,由台灣導盲犬協會訓練的有25隻、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訓練的有3隻。依據衛福部統計,全臺視覺功能障礙者約5萬5,000名,以國際導盲犬聯盟設定的理想導盲犬比例為1:100,也就是說臺灣至少需要550隻工作中導盲犬才能符合國際聯盟標準。
工作中的導盲犬會配戴導盲鞍,協助視障者停等號誌、過馬路。(相片提供:惠光導盲犬學校)
即便1年能訓練出10隻合格的導盲犬,後續仍有配對、適應的問題,考量導盲犬平均10歲退休,甚至部分導盲犬會在7、8歲時就從工作第一線退下來,那麼當犬隻滿5歲仍無法配對成功,之後也不會再讓牠們參與服役,因為即使配對成功,也只能陪伴視障者2至3年的時間,在情感上來說對彼此都有較大的負擔。

禁止、限制導盲犬進入 民眾仍待學習與包容
過去曾發生餐廳、飯店業者以寵物不得進入為由,拒絕導盲犬或導盲幼犬進入,也曾發生要求視障者將導盲犬留在門外或留置於特定區域才能進入、或是附加其他出入條件等情事,雖然事後業者已經道歉、改善,但這些不友善的新聞仍讓人印象深刻。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以下簡稱社家署)表示,導盲犬、導聾犬、肢體輔助犬的功能,就像是身心障礙者的雙眼、雙耳或四肢,是能引導身心障礙者安全行走、獨力完成生活起居的協助犬,並非一般寵物犬,民眾可以透過犬隻穿戴之配件來辨識。

以導盲犬為例,訓練中的導盲幼犬會著紅色或藍色背心,背心上有「培訓中導盲犬」的文字;工作中的導盲犬隻則會配戴導盲鞍。社家署提醒,不論是導盲犬寄養家庭或導盲犬專業訓練人員與導盲幼犬進出公共場所及營業場所,主要是在協助導盲幼犬社會化,呼籲商家勿拒絕或限制他們出入。

導聾犬、肢體輔助犬也獲得相同保障
臺灣過去只有「導盲犬」受《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保障與規範,為保障聽覺功能障礙者、肢體功能障礙者之權益以及平等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之機會,於2015年增修《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60條及第100條條文:「視覺、聽覺、肢體功能障礙者由合格導盲犬、導聾犬、肢體輔助犬陪同或導盲犬、導聾犬、肢體輔助犬專業訓練人員於執行訓練時帶同幼犬,得自由出入公共場所、公共建築物、營業場所、大眾運輸工具及其他公共設施。前項公共場所、公共建築物、營業場所、大眾運輸工具及其他公共設施之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不得對導盲幼犬、導聾幼犬、肢體輔助幼犬及合格導盲犬、導聾犬、肢體輔助犬收取額外費用,且不得拒絕其自由出入或附加其他出入條件。」
社家署表示,合格導盲犬的培訓過程中,不僅需要寄養家庭的照顧,還需要透過寄養家庭帶領培訓中的幼犬出入公共場所,進行實際工作環境訓練,例如進入餐廳用餐、在超商賣場購物、搭乘大眾運輸等,都是訓練導盲犬中重要的一環。導盲犬寄養家庭的招募實屬不易,近年較常發生因為寄養家庭非視覺障礙者,帶著導盲幼犬進出公共場所而被拒絕的情況,也造成訓練不易,期盼社會大眾能正確的認識導盲犬,並支持導盲犬進入公共空間。
寄養家庭在協會指導員帶領下,於公共場所進行導盲犬的訓練。(相片提供:台灣導盲犬協會)
導盲犬寄養家庭、收養家庭 熱情招募中
社家署也鼓勵符合資格的家庭提出申請,擔任導盲犬寄養家庭。以衛福部認可之專業訓練單位「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及「台灣導盲犬協會」所公布的招募資訊,寄養家庭中至少需有1位成員可全天候看顧或一日外出不超過4小時,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幼犬,同時家中5 歲以下的孩童不能多於1名,另外有飼養寵物犬及家中是否有汽車可乘載導盲幼犬等,也會列入評估條件。

導盲犬工作約6至8年後即會面對退休的情形,以台灣導盲犬協會公布收養退役導盲犬的情形為例,包括原使用者收養、當初的寄養家庭申請收養、甚至開放一般民眾申請收養。不論是哪一種收養家庭,在犬隻被收養後,協會還是會固定保持聯繫,包括最後階段安寧照護的陪伴與安排,也都會提供必要的諮詢與協助,希望這些忠心認真的夥伴們,從起點到終點,都能感受到人類滿滿的愛與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