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合作翻轉服務
創造女性幸福感
文字撰寫、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話焦點
人氣(167)
近年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社交和各群體間的互動關係,因此更需要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新途徑,也就是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社會的需求,這也是「社會創新」的概念。
在目前的社會中,女性仍然面對許多困境:因喪偶而獨居的女性、期待養兒育女卻受到社會刻板印象對待的身心障礙女性、被貼上標籤承受不友善目光的早育母親、家庭經濟弱勢的女性、頭家最大默默付出的農村女性……當提及這些女性形象時,你的腦中是否也浮現了幾個身影呢?
 
原民部落文化復振 發展共生照顧模式
在花蓮光復鄉,有一群姊姊們(ina)聚集在一起,租下一塊地共同農作經營農園,除了整理成蔬菜箱外,這群女性希望用彼此的力量,一起照顧部落辛苦的家庭,更期待有年輕人加入,發展部落特色經濟、復振部落互助的力量,讓文化得以被傳承,甚至借用青年力量發揮得更好。

O ci ‘icelay a midipot to tamdaw 女性・能量的凝聚・改變的力量」計畫開始後,在花蓮縣政府和善牧基金會的合作之下,設計定期的輪流作客聚會,讓年輕人發想部落行動。在疫情期間,這些年輕人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角色,他們運用數位能力整理出部落的需求熱點,準確掌握需要關懷的家庭和族人,並透過和ina們一起整理並發送物資箱,緊密關懷著部落裡的人;另外,疫情後也開始進行部落的三代親子共學,以及重新設計長輩們的手作包裝等,希望能藉此提升部落的活力與文化。
原住民女性的部落共生照顧。
服務貼近人心 實踐社會共好
透過不斷爬梳與理解現場的需要,這段服務再設計的旅程正在持續進行中,並在各地落腳生根,如金門縣正在透過同儕的力量與多元豐富的戶外活動,為小媽媽建立預防性支持圈;嘉義市為觸及社會支持系統較薄弱的內向女性,建立利他團體,影響更多女性;臺南市組織了一群具有縫紉專長的女性成為倡議團,透過正向引導,讓社區民眾用不同角度看待生命議題;高雄市則是讓逆境少女找到與社區共同生活的話題,幫少女在社區找到家的歸屬;新北市研發弱勢婦女多元就業形態發展趨勢及職場銜接;臺中市發展社工生涯引導培力模式,桃園市則發展出經濟弱勢女性的經濟培力與職場銜接,並解決家庭照顧議題的服務模式;臺東縣支持社區中高齡女性進行生命梳理,轉化個人經驗,引導退休或晚年新角色。

這些貼近人心的服務正在各縣市默默發生,不僅補足了服務缺口、完善體系,更引導關切女性服務的組織,善加運用婦女趨勢行動報告,以貼近女性需要。未來,社家署也將持續開放嘗試試各種創新政策設計,滿足每位女性在不同年紀、不同議題的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