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恆春半島居家護理
賴慧珊用護理實踐全人照護
文字撰寫|洪維珣
受訪對象|遇見居家護理所所長 賴慧珊
繪人文
人氣(30)
護理師賴慧珊從小在屏東縣恆春半島的滿州山區長大,由於恆春當地多屬山區且地形狹長,交通相當不便,導致高齡長者醫療照護資源分布十分不均;且她也因為從小看著母親辛苦地進出醫院,下定決心在護專畢業後回到家鄉,成立「遇見居家護理所」,用心深耕恆春半島的居家護理,並以護理專業與價值實踐全人照護。
 
上山之前,他們先在便利商店買飲料,阿公也笑著說要喝咖啡,並和團隊分享過往務農前都會喝咖啡的經驗,想要重溫那個味道。團隊們也讓阿公含了一口,雖然他已經無法吞下咖啡,臉上仍露出懷念的笑容,笑著說「往事只能回味」。

當阿公回到山上的農舍,阿公養的狗激動得猛搖尾巴、一直舔他的腳,阿公請吃自己栽種的棗子,「還有半個月就可以吃了,到時候可以陪我回來收成嗎?」,阿公這麼說的時候,其實在場所有人都知道阿公可能剩下不到半個月,但大家在大合照後,還是答應半個月後再帶阿公上山。

然而,阿公回到養護機構之後病況始終沒有起色,幾天後,賴慧珊接到機構的緊急電話,她與阿公的親友到達時,阿公剛好嚥下最後一口氣。她說,在進行遺體護理的時候,在阿公襯衫胸前的口袋找到那張在山上的大合照,「我非常感動,原來這件事情阿公一直很感謝,我拿著那張大合照給他兒子看,他兒子也說很久沒有看到父親這種燦爛的笑容」。

十餘年深耕恆春半島居家護理 未來盼擴大收案範圍
賴慧珊回到恆春家鄉耕耘將滿17年,擔任居家護理師更是進入第11年,儘管她一手創立的居家護理所設立在滿州鄉,但服務範圍是整個恆春半島,她笑稱自己「幾乎每週都在環島(恆春半島)」。她與護理師、居家照顧服務員團隊每週都奔走整個恆春,經手的個案數每年都突破千人,現在也仍有長者排隊等著她空出手來服務。

而談起偏鄉的居家護理服務,賴慧珊分析,都市與偏鄉的居家護理服務大不相同,都市的居家護理個案大多7成都在機構,剩下3成才是在社區的民眾;但偏鄉剛好相反,有7成都在社區,在機構的個案才是少數。
遇見居家護理所引以為傲的團隊成員,配合長照2.0政策,在恆春跑透透。
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偏鄉第一線能夠更清楚看見長者居家護理的問題,依照現在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居家護理所收案對象主要以「三管」個案為主,也就是必須要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的病人,提供的服務方向也是以管路照護為主;但實際在偏鄉會看到有些中風初期患者、糖尿病長輩、甚至有些是剛手術完身上等待傷癒的長者,他們雖然沒有管路,卻也需要護理指導與訪視,否則很容易因為獨居或缺乏照護,加速進入失能。

賴慧珊說,如果能夠提早到個案家中進行衛教指導、告知長者與家屬照護方式,避免個案快速惡化到失能程度,這樣一定能更有效地幫助更多長者或是獨居老人。此外,長輩的需求也需要被看見,「常常沒有人注意到他們,被發現的時候就是送到醫院,這樣就來不及了」。她期盼,能將個案管理的收案條件進一步改善,利用居家護理的力量減緩更多長者的失能速度,讓長者們都能在家健康老化,幸福度過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