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變故鄉
黃瑞仁見證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蛻變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前院長 黃瑞仁
繪人文
人氣(13)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以下簡稱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進駐,讓雲林地區醫療品質逐步提升,成為雲嘉平原的醫療燈塔。其中最穩健的推手是前院長黃瑞仁,原先是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因臺大雲林分院的設立而被調派,成立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在雲林服務的歲月中,黃瑞仁致力提升偏鄉醫療品質、就醫可近性,帶領醫療團隊在服務中找到從醫的初衷與價值。
 
由於病識感不足、社會經濟因素、交通不便等種種困境,各種疾病的發生率在雲林都高於全國平均,在地居民常因小病拖成大病,等到醫院介入時,往往已是多個器官都出現嚴重問題,最後治癒率與存活率也因此偏低。因此,「病人不動醫師動」,雲林分院也發展出「巡迴醫療」、「外展門診」等策略,積極解決這些因為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
黃瑞仁醫師於診間看診,仔細謹慎聆聽患者心臟情況。
此外,雲林分院也針對疾病發生率高的地區進行下鄉篩檢、地方廣播衛教等,近年更借重資通訊科技、發展遠距智慧醫療,或是因應年長患者子女在外工作的情形、經充分討論將部分重大的醫療處置安排於工作較空閒的周末,希望透過各項措施的滾動調整,能夠真正落實「醫療平權」的信念。

因資源匱乏反而更超前 保持善良是成功祕訣
談及遠距醫療、智慧醫院等近年面臨的新興課題,黃瑞仁說,目前全臺各大醫院的起跑點都很相近,但雲林因為醫療資源不足,恰好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率先於2017年成立遠距醫療中心。

例如在麥寮倒下的病患,不論是送到斗六或虎尾院區都要20至40分鐘的車程,因而必須強化於救護車上的心電圖、超音波等資料即時回傳技術,才能在到院前就預先做好準備,到院後便能及時開始搶救;再比方來說,想進行全縣兒童的心臟病篩檢卻苦無人力,那就開發技術請校護收集學童心音資料及12導程心電圖,再彙整於雲端,號召全臺的小兒心臟科醫師共同遠端協助判讀,從中找出需要複檢的學童。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前院長黃瑞仁(右四)獲頒個人醫療奉獻,希望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成為雲嘉平原的醫療燈塔。
在雲林服務多年,黃瑞仁說,他很重視工作態度,身為一個專業的醫師,必須擁有「正直誠信」的初衷、「尊重關懷」的仁心,以及瞭解「團隊合作」的必要,最終都要回歸「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這才是最重要的。談及怎樣才算是卓越與成功,他更以「聰明才智是上天贈予的天賦,但保持善良是自己必須做出的選擇」期勉每一位醫師,運用天賦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就是通往成功最快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