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發揮經驗
張莞爾微笑面對百年大疫
文字撰寫|林松嫣
受訪對象|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呼吸治療師 張莞爾
繪人文
人氣(19)
擁有護理師與呼吸治療師雙證照,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呼吸治療師張莞爾用正向的態度在職場發揮力量,更在COVID-19疫情中成為防疫先驅,以積極又妥善的準備、陪伴同仁與患者一同度過疫情最艱難的時刻;同時她也鼓勵護理師,在職場上轉念,開創屬於護理職涯。
 
國內疫情蔓延 齊心挺過艱難時刻
回憶在集中檢疫所的日子,她坦言,有許多疫情之下的人間故事,像是有一個60多歲的老婦人突然在送餐時詢問能不能只送水果就好,經過詢問後才知道,原來老婦人趕回臺灣是為了送先生最後一程,但檢疫天數沒有算準,沒辦法見到最後一面,「即便沒有辦法到場,但還是想吃齋支持」,一席話讓現場護理人員很有感觸,除了提供水果與水,也時時關心老婦人的身體狀況,從旁給予支持。

國內疫情在近2年爆發流行,更在去(2022)年上半年進入國內的大流行。民眾在這三年高張力的防疫之下,通常會有些疲乏,且在國內開始傳播時,嚴重程度比當年SARS更甚,高感染率讓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壓力很大;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又要進行分流分艙,這是很大的考驗,但在醫院各層級人員不斷的努力、互相打氣之下,挺過這一段艱難的期間。
受邀出席國慶典禮「防疫英雄 感謝有你」的張莞爾。
積極態度 開創護理工作的內容
護理師一直都是長工時、高壓力的工作,護理人員的流動率也相當高。張莞爾表示,過去護理工作因為輪三班,導致很多女性不願意繼續留在職場,特別是在女性為多數的職場,就必須要面臨結婚、懷孕生產等人生議題,隨著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男性護理師的加入,對護理界的結構有很大的改變,但護理不僅是工作量很大、工作負擔也很大,很多新進護理人員入行後卻發現自己不適應,直接選擇離開職場。

張莞爾指出,其實護理界不是只有臨床工作,還有很多很廣的路可以走。她以自身為例,畢業之後沒有選擇研究領域,反而是想要走急診或開刀房,現在更多了居家服務這一塊,這樣很多年輕人對自身的工作很有想法,建議在工作上可以找到有意義的內容與樂趣。「好不容易考到護理師執照,這時候就要想辦法創造自己的價值。」她說,曾經遇過一個護理師學弟離開醫院之後,選擇投入居家照護,協助在家或機構的臥床病人更換三管,「工作內容性要自己創造」。

不同態度、不同獲得 態度需轉念
另外,張莞爾表示,現在網路發達,時不時就會看到很多護理人員藉由「靠北」來抒發工作情緒、甚至有人常嚷嚷的想換工作。她笑說,過去在某個單位,覺得被長官欺負、也曾一直想要換工作,但她父親提醒「到每一個地方都會有喜歡你、討厭你的人」,與其讓對方不要討厭你、不如想想有時候其實是你先討厭她。

父親的這一席話更鼓勵張莞爾轉念,透過轉念去改變來調整心態、而不是想要一直換醫院或單位,「我也會去反省,如果她是主管、在沒有傷害到病人的權益下,我為什麼不能採用她的方式來做」,每一件事情願意協調、多替別人想、你會得到更多。她也鼓勵,年輕人如果在職涯上遇到困惑的時候,建議找一個可以信任且態度正面的前輩來聊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定會有不同的獲得,也可以替未來的職涯增添不少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