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健康平權
推動原住民族健康法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 蔡淑鳳
享新知
人氣(17)
為落實健康平權,衛福部攜手朝野黨團、公私團體,經多年共同努力,於今(2023)年5月26日由立法院完成《原住民族健康法》三讀,並於6月21日公布施行。此舉不僅是我國落實原住民族的健康權、改善醫療照護不均等的重大里程碑,更是在尊重原住民族主體的前提下,強化原住民族健康照護體系。
 
看見原住民健康議題特殊性 落實健康正義
蔡淑鳳說明,受限於地理環境因素、偏鄉醫療照護資源不足與個人因素等影響,目前的原住民族健康議題有兩大特殊性。一是「可控制治療的死因」如事故傷害、新生兒嬰兒死亡率、疾病、或癌症死亡率、結核病等相對全國民眾有提高、提早發生的現象,二是因為醫療照護資源不足或文化差異,包括原鄉中壯年外移而老年化相對提高、家庭功能式微、山地原鄉醫療可近性較低,再加上健康政策與文化敏感脫節等欠缺,過往政策上缺乏從原住民族文化安全導入健康照護的策略。

面對這兩大課題,衛福部2018年啟動「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行動計畫」,分別由個人、家庭、部落層面出發,透過10項健康照護行動計畫來精進原鄉醫療照護模式。這些措施包含著重於個人層面的菸酒檳防制、事故傷害防制、三高防治及結核病主動發現等,家庭層面的高風險孕產婦健康管理等,及部落層面的原鄉醫事人員養成、部落健康營造及健康文化站、偏鄉醫療資源提升等。
從原住民族與全國平均餘命差距由2017年的8.17歲縮短至2021年的6.94歲來看,計畫已收初步成效,以此為基礎,衛福部規劃「從數據找目標」、「從在地找人才」、「從文化找方法」三策略,逐步改善原鄉健康不平等情形。這是在《原住民族健康法》十多年立法討論過程中逐漸產生的方向,也透過立法得到明確的肯認。
整合既有資料、展開精準調查 「原住民族健康資料庫」成政策後盾
蔡淑鳳解釋,「從數據找目標」是要藉調查研究與統計,了解原住民族的十大死因、十大癌症死因及其他影響健康關鍵因素。過往在全國性統計資料中,只占全國人口2.5%的原住民族往往被稀釋,自然無法在數據中被「看見」原住民族健康的狀況與需求,也就難以針對其特殊健康議題作系統性分析。

健康資料庫建置後,除可整合串連各部會所掌握的既有資料做分析與應用,例如衛福部的全民健康保險資料、死因統計、預防保健、癌症及結核病資料庫、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原住民戶籍資料、內政部的戶籍資料、內政部警政署的交通事故檔及勞動部的職業傷病檔等,未來更將依「原住民族健康政策會」的審議結果進行調查,讓健康資料庫成健康照護政策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