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適當原鄉健康照護 以文化安全、在地人才為前提
《原住民族健康法》中強調政府未來將鼓勵健康照護相關科系之大專校院課程內容,融入原住民族健康事務「文化安全」相關課程。「講安全時要有文化」,蔡淑鳳指出,所謂文化安全,經討論後定義為「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為主,確保原住民族於健康照護領域中獲得公平、適當之健康服務,使其身分或文化得到適足保障。」
以原住民族平時常將芋頭作為主食為例,在協助需要減少澱粉攝取的原住民族糖尿病患者時,如無理解對方的知識體系與生活形態,可能在提供營養處方與衛教訊息就會出現遺漏,讓好意反而成為風險。蔡淑鳳強調,「從文化找方法」,制訂原住民族健康照護政策,首要是尊重原鄉文化而非企圖同化,因此必須因地制宜,要把在地資源與文化意涵結合進去,這也是為何健康政策會的審議機制在這個政策中這麼重要。
優先進用原住民族身分或熟悉當地族語的健康照護人員來處理基層醫療保健服務,也成為原住民族健康照護體系的重要課題,也就是「從在地找人才」。衛福部自2017年持續執行「大小手計畫」,委託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辦理「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公費生追取管理暨輔導機制」,不僅要增加原住民族健康照護人才的數量,更要從教育訓練課程,與實際在原住民族地區醫療機構進行觀摩、見習及交流的經歷,將這些公費生培養成有文化敏感度、提升跨文化照顧等能力等文化力的素養和領導力,這才是文化安全照護能力的人才。
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知識在《原住民族健康法》中獲得重視與肯定,未來可能陸續結合產官學各界展開研究與推廣。蔡淑鳳舉例,例如原住民族傳統的療癒儀式,可能納入在地部落文化健康站做身心靈的療癒,再者,不少原住民族香草或藥草的效用近年也漸漸受到重視,未來經健康政策會的審議後,有可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展開更廣泛的使用。
《原住民族健康法》的通過與施行是原住民族健康照護的新里程,未來將透過強化跨域部會的整合,推動符合原住民族意願及自主發展之健康照護政策,持續改善原住民族健康不平等之情形,落實原住民族健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