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原生家庭發生如父母罹患重大疾病、入獄服刑、家庭經濟困窘等重大變故,而無法提供照護;或者父母有虐待、疏忽、遺棄兒少等行為,不能提供適切成長環境,經政府評估將提供兒少寄養家庭安置服務。
寄養家庭由符合「年齡滿25歲以上者」、「國民義務教育以上學歷」、「有固定收入及安全、整潔的家庭空間」等條件的民眾,在家扶基金會等社福團體協助下參與,分享家的溫暖給有需要的孩子,直到他們回到原生家庭、出養或是成年自立。
「孤兒」憂傷經歷 促陳瑞陽、蔡秀霞分享家的溫暖
陳瑞陽、蔡秀霞皆出身自育幼院,雖然熱熱鬧鬧有如大家庭,但也因為院內孩子眾多,難以得到老師的關愛、有時會有大欺小等霸凌、在學校更可能因育幼院生身分遭排擠,兩人回顧成長過程,都曾蒙上一層濃重孤單與悲傷,「孤兒」二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心上,因此非常渴望能有個家,直到兩人相識相戀並且成家相守才逐漸感到完整。
回顧30年前,是親友先投入寄養家庭的志業,並大力鼓勵他們參與,經過幾次兩家人的愉快相處,再加上蔡秀霞曾有3年育幼院保育員經歷,有信心能勝任,經評估、媒合以及當地家扶中心的陪伴與輔導下,兩人從準備房間、確認環境安全開始迎接第一位寄養兒進入,原本已有一兒一女的四口之家從此成為熱鬧的五口、六口之家。
陪伴孩子揮別過往創傷 培養自立能力、自信前行
「你其實很棒!」蔡秀霞回顧30年來照顧過的28位寄養兒,普遍因原生家庭的變故與失能而帶著創傷與情緒,剛開始多呈現著感覺自己「可憐」、「無用」的不自信,這時他們總是傾聽,讓孩子講述自己的故事與心情,並一再提醒孩子看見自己擁有許多優點,即便原生家庭狀況不佳,但那不代表自己不好,不需要拿這些過往來否定將來。
背負著創傷的孩子總輕言「不會、不要、我不能」,但陳瑞陽、蔡秀霞總鼓勵寄養兒要從洗乾淨自己的衣服與便當盒做起,學習把自己打理、照顧好,「你看,你想做都能做得很好,你可以!你很棒!」不斷的透過話語鼓舞他們的自信心。
隨著經驗的累積,家扶中心逐漸將難度較高的孩子,媒合給陳瑞陽、蔡秀霞,有些孩子自身有身心障礙,過往又因原生家庭失能而無即時妥善處理,因此生理與情緒都有待治療,在社會局與家扶基金會攜手下,寄養家庭要在第一線,細心關注孩子的狀況以協助做出評估,並負責帶他們去上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諮商等課程。蔡秀霞直言,這不僅需耐心與愛心,還需不斷精進觀念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