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你的避風港
陳瑞陽、蔡秀霞30年暖心付出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全國績優寄養家庭獎勵表揚活動獲獎者 陳瑞陽、蔡秀霞
繪人文
人氣(63)
「謝謝你們的陪伴,讓我不覺得自己那麼快就老了。」擔任寄養家庭已近30年的陳瑞陽、蔡秀霞夫婦,將自家的空間與大半輩子的精力分享給28名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避風港,陪伴他們度過風雨,準備好照顧自己的能量,更擁有開創自己人生的能力。
 
若原生家庭發生如父母罹患重大疾病、入獄服刑、家庭經濟困窘等重大變故,而無法提供照護;或者父母有虐待、疏忽、遺棄兒少等行為,不能提供適切成長環境,經政府評估將提供兒少寄養家庭安置服務。
寄養家庭由符合「年齡滿25歲以上者」、「國民義務教育以上學歷」、「有固定收入及安全、整潔的家庭空間」等條件的民眾,在家扶基金會等社福團體協助下參與,分享家的溫暖給有需要的孩子,直到他們回到原生家庭、出養或是成年自立。

「孤兒」憂傷經歷 促陳瑞陽、蔡秀霞分享家的溫暖
陳瑞陽、蔡秀霞皆出身自育幼院,雖然熱熱鬧鬧有如大家庭,但也因為院內孩子眾多,難以得到老師的關愛、有時會有大欺小等霸凌、在學校更可能因育幼院生身分遭排擠,兩人回顧成長過程,都曾蒙上一層濃重孤單與悲傷,「孤兒」二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心上,因此非常渴望能有個家,直到兩人相識相戀並且成家相守才逐漸感到完整。

回顧30年前,是親友先投入寄養家庭的志業,並大力鼓勵他們參與,經過幾次兩家人的愉快相處,再加上蔡秀霞曾有3年育幼院保育員經歷,有信心能勝任,經評估、媒合以及當地家扶中心的陪伴與輔導下,兩人從準備房間、確認環境安全開始迎接第一位寄養兒進入,原本已有一兒一女的四口之家從此成為熱鬧的五口、六口之家。

陪伴孩子揮別過往創傷 培養自立能力、自信前行
「你其實很棒!」蔡秀霞回顧30年來照顧過的28位寄養兒,普遍因原生家庭的變故與失能而帶著創傷與情緒,剛開始多呈現著感覺自己「可憐」、「無用」的不自信,這時他們總是傾聽,讓孩子講述自己的故事與心情,並一再提醒孩子看見自己擁有許多優點,即便原生家庭狀況不佳,但那不代表自己不好,不需要拿這些過往來否定將來。

背負著創傷的孩子總輕言「不會、不要、我不能」,但陳瑞陽、蔡秀霞總鼓勵寄養兒要從洗乾淨自己的衣服與便當盒做起,學習把自己打理、照顧好,「你看,你想做都能做得很好,你可以!你很棒!」不斷的透過話語鼓舞他們的自信心。

隨著經驗的累積,家扶中心逐漸將難度較高的孩子,媒合給陳瑞陽、蔡秀霞,有些孩子自身有身心障礙,過往又因原生家庭失能而無即時妥善處理,因此生理與情緒都有待治療,在社會局與家扶基金會攜手下,寄養家庭要在第一線,細心關注孩子的狀況以協助做出評估,並負責帶他們去上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諮商等課程。蔡秀霞直言,這不僅需耐心與愛心,還需不斷精進觀念與技巧。
陳瑞陽、蔡秀霞投身「寄養家庭」志業30年,合計陪伴過28位寄養兒,培養其自立、自信前行正能量。
做永遠的充電站 持續陪伴面對原生家庭難題
寄養家庭對於寄養兒來說,是一個避風港、中繼站的存在,陪伴他們等待與準備與原生父母重新共同生活的那一天,然而這一天何時來、會是怎樣的未來卻不一定。例如有孩子不僅原生父親入獄且自身有些障礙,在原生父親出獄之後,幾經評估仍留在寄養家庭長達六七年。

也有原生家庭的父母能做的改變並不大,因此寄養兒回家後等同回到原點,過往的問題仍存在著,面對這樣的孩子,陳瑞陽、蔡秀霞的家門永遠為他們敞開,讓他們可以回來充電。「照顧好你自己,先做能做的事情」,蔡秀霞總是鼓勵孩子先從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做起,盼其作為家中的穩定力量,讓父母心安中尋求進步;他們更鼓勵大一點的孩子積極面對人生,不要糟蹋自己,而是要逐步自立。曾有回歸原生家庭後的青少年不愛回家,反而流連在外遊蕩或去打牌,蔡秀霞總耐心開導。
蔡秀霞當寄養媽媽的過程,不只看到孩子不一樣了,更看到自己也不斷進步。
在陪伴中一起進步 孩子相處共容是課題
有些寄養兒常回去找他們的女兒,兩人一起動手做糕點、一起讀書等,感情相當好,女兒非常喜歡這個姐姐,總說他漂亮又溫柔。蔡秀霞回憶,其實自家兒女與寄養兒的相處是經過磨合的,兒女曾不解為何爸媽對自己比較嚴格,還總要求多包容、接納、別計較。女兒小時候更曾吃味於爸媽為將與原生父母會面的寄養兒買新衣服打扮,自己卻總是只能穿二手衣,哭說不公平。

篤信基督教的他們,也常帶著全家一起上教會、參加課程,在一起唱歌、聽故事、做美勞的過程中,讓寄養兒與自家兒女及教友孩子多融入、多相處。曾有幾個寄養兒看著他們的兒女學鋼琴、芭蕾舞而好奇,他們也會讓寄養兒去嘗試及學習。

「愛不完美的人。」回首30年來的付出,陳瑞陽、蔡秀霞認為是信仰給了他們力量,他們總是帶領著兒女們禱告並給予彼此祝福。對他們來說,擔任寄養家庭的過程裡,不只看到孩子們的改變,更看到自己同時也不斷進步,因此對於這28位曾經一起生活過幾個月或是好幾年的孩子們,他們想感謝孩子們的到來與陪伴。這些孩子背負有各種不容易的背景與過往,但在陳瑞陽、蔡秀霞的陪伴下,他們能夠不放大過去的不好,努力地生活與做好自己,相信並記得自己現在很好,以後也可以很好。

「愛」、「耐心」是陳瑞陽、蔡秀霞認為,一個寄養家庭最需要有的元素,他們也呼籲更多家庭打開自家大門,接納更多需要關懷的孩子住進來。他們指出,目前有很多人願意捐款支持兒少保護的行動,但若能親身接觸孩子,以真實也有能量的身教與言詞陪伴他們,將能給予更多,自己也收穫更多。
寄養家庭提供「家庭式照顧」,有如大手牽小手,給予即時性回應與家庭支持。
全臺寄養家庭徵新血 社家署暖心政策再助攻
長期與陳瑞陽、蔡秀霞合作的南台中家扶中心社工陳珈臻表示,目前全臺都非常需要更多的寄養家庭,亟需新血加入,但因少子化等因素招募困難。去(2022)年光是臺中市就合計有80多位孩子曾尋求寄養家庭,今(2023)年還不到半年也已有30多位,但因寄養家庭有限,多數孩子只好另擇其他機構。陳珈臻直言,以家為基礎的「家庭式照顧」,較能給予即時性回應與家庭支持,家庭成員間的正向互動也能協助寄養兒發展完整的自我,是對孩子最有利的選項。

陳珈臻解釋,安排寄養會經過評估與媒合,各地社會局與家扶中心不僅會盡可能讓幫寄養兒找到適合的寄養家庭,更會持續與寄養家庭攜手,整合可運用的資源面對大小挑戰,以求寄養家庭與寄養兒雙方能共同成長,絕非把孩子如燙手山芋般的塞進寄養家庭就不聞不問。

此外近期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更再新增提供多項寄養家庭支持服務,給予更多的助力與能量,包括照顧加給、喘息服務、專業訓練、到宅服務、健康檢查補助及團體保險等。陳珈臻觀察,每年有5天額度的「喘息服務」是寄養家庭最為有感的一項協助,他們可以去渡個假,讓寄養父母可以照顧自己,也維持與原生子女的情感,堪稱「充電」。再者,他也支持提供健康檢查補助,因為寄養家庭逐步高齡化,總會提醒寄養家庭積極申請,維護自己的健康,才能陪伴更多需要的孩子。


了解更多
認識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