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偏鄉民眾口腔健康
醫療奉獻獎簡志成的20年義舉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桃園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 簡志成
繪人文
人氣(13)
「如果我們不去,那誰來照顧他們?」20多年前在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間的一句激勵種下種子,開啟桃園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簡志成20多年來上山下海義診,甚至遠赴寮國等東南亞國家,亦投入身心障礙機構與到宅醫療服務的善舉。
 
口衛隊服務經驗萌芽 開業後號召偏鄉服務
回首1991年初,系上的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簡稱口衛隊)前往南投仁愛、信義偏鄉教導學童正確刷牙等衛教資訊,一位小朋友再多討兩支牙刷,因為也想讓爸爸媽媽一起好好刷牙,這微小又震撼的感慨,與當時學長一句「如果我們不去,那誰來照顧他們?」的使命感,都深深停留在當時大三的牙科生簡志成心裡,於是在養成牙科技能、累積實戰經驗的過程中,總設想著如何讓偏鄉居民同享所學所成,畢業開業後,做好準備的簡志成於2003、2004年間展開桃園在地偏鄉服務。

簡志成從桃園市牙醫師公會號召同業,在有30多位牙醫師的響應下,他們排班進行巡迴義診,服務足跡橫跨山區的復興鄉到濱海的觀音、新屋鄉等地,可說是真正的「上山下海」,給予偏鄉學童與鄰近社區居民至少每月一次,甚至每週一次的牙醫治療與衛教服務。他表示,這份善舉不只要有牙醫師們願意付出,設法騰出時間、不收掛號費的挺身服務,還需要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簡稱健保署)與在地公益社團的協助。

公會在同業間募集汰舊後的二手設備,健保署專案不僅支應了診療費用,更重要是協助公會取得在偏鄉校區設置醫療場所的許可。簡志成更指出,近年公會向在地扶輪社投計畫申請經費,5年內陸續完成了5家偏鄉學校內與5家教養院內牙醫診療室的建置與整修,這些診療室每間約需上百萬元的經費,除無X光檢驗設備外,其餘配置皆與一般診所相等,讓偏鄉居民也能享受同等的牙醫照護。不過,簡志成也直言,目前桃園偏鄉地區約還有30處診療室需要更新,公會將繼續尋求扶輪社或其他資源。

30公斤設備扛上樓 居家到宅搶救臥床者口腔衛生
除號召偏鄉服務外,簡志成亦熱心於「居家到宅醫療」與「身心障礙醫療」服務。申請到宅醫療者不便出門就醫,更有過半為臥床者,牙醫師需要自行搬包含簡便型馬達、洗牙補牙設備、抽痰機等3、40公斤的設備與藥品,有時遇到患者住在陋巷或老舊公寓,還得徒手搬運甚至奮力爬好幾層樓梯,然而即便自身動過心臟手術裝了7個支架與心律調節器,簡志成也沒放棄這項服務,他的服務範圍甚至跨到新北三峽、新竹竹北區域。
提供偏鄉學童與其社區不方便就醫民眾之口腔醫療或居家到宅服務。
而這些患者除了牙科問題,也普遍伴隨了內科、復健等需求,因此「居家護理師」協助整合也相當重要,例如患者可能因為服用藥物而不能拔牙,這就有賴居家護理師整合其中西醫治療紀錄讓牙醫師瞭解狀況,又例如牙醫師發現患者有咀嚼與吞嚥問題,需要進行復健等,不僅挑戰著各科醫師的專業能力,更考驗著護理師的整合功夫。牙醫師不僅要治療患者的不適,還要向家屬、照顧者進行衛教,共同守護身心障礙者的口腔衛生,以維護其生活品質。

到宅服務不僅辛苦,且目前健保支付的費用並不高,因此目前全臺約僅有百位左右的牙醫師願意承擔如此艱困的任務,但對簡志成而言,感受到「被人需要」就是支持他繼續付出的能量。
居家到宅醫療需要自行搬運簡便馬達、洗牙補牙設備、抽痰機等3、40 公斤以上的牙科設備及藥品。
打造無障礙診所 身心障礙者安心看診
另外還有一種需要簡志成出診的任務則是「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這些患者較難表達牙痛亦無力獨自外出,過往常有較難即早治療,甚至等到臉部腫脹、發炎、發燒時,照顧者才會警覺到狀況,治療過程需要行為溝通輔助治療,還可能需進行全身麻醉或鎮靜麻醉,難度相當高,目前全臺約有近700名專業牙醫師可執行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而桃園約近30位。

簡志成表示,替身心障礙者治療口腔主要有兩種作法,一是牙醫師前往有設置診療室的機構,多是規模較大、人數較多的教養院、愛心家園、特教機構等,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下接受檢查與看診;另一途則是小規模的機構或是零星個案前往他的診所,簡志成以開設特約門診時段來安排,讓這些貴客不需與一般患者共處,降低其心理壓力,更將診所規劃為無障礙空間,給予最友善的環境。
打造無障礙診所以推床替代治療椅,免除移動困擾,搶救臥床病人口腔衛生。
乘卡車牛車來相會 海外醫療團傳愛東南亞
在國內累積了各種實戰經歷後,2013年起,簡志成更發起海外醫療團,將善心與醫術陸續送到柬埔寨、印尼、寮國、菲律賓、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近5年更集中精力於在寮國與菲律賓。

2023年5月前往寮國的義診團募集了30多位團員,過半為牙醫師,再者為護理師、牙醫助理、牙科生與行政人員。團員們坐在卡車車斗再換牛車一路搖晃到診療所,就在棚架下展開治療,義診團2天服務了約600至700位患者。簡志成表示,當地許多患者是生平第一次看真正的牙醫師,過往他們只能由當地非專科的牙醫師照護,甚至以喝酒、成藥來處理牙痛,簡志成指出,醫療團在寮國的治療主要為拔牙與洗牙,許多患者口腔狀況不佳,狀況不嚴重的蛀牙還可能補牙,但在無法給予根管治療等需長時間處理的狀況下,只能直接拔牙。而母校中山醫學大學口衛隊的學弟妹,雖無法直接做診療,但也設法以生動的圖卡與動作,跨過語言的界線向居民傳達刷牙方式等衛教觀念。
簡志成發起的海外醫療團陸續送愛心到東南亞,團員們常坐在卡車車斗再換牛車一路搖晃到診療所。
而在菲律賓的義診更因雙方牙醫公會有締結姊妹會,因此行動上得到更多資源的協助,除基本洗、補、拔牙外,團隊中有技師當場製作活動假牙,甚至有協助唇顎裂者等重症者來臺手術的交流與合作。簡志成回顧展開桃園偏鄉與海外義診時,往往都是要實際進入當地才能知道對方的需求,而醫師們在治療病痛的同時,也把資訊帶回來,設法募集更多力量與資源。

簡志成表示,雖然語言不通,但當苦惱已久的牙病終得解決時,對方眼神中自然流露的感謝他都感受得到。他也持續帶著自己的妻兒參與偏鄉與海外的義診,擔任協助與衛教的工作,他的兒子在讀高中時,某次海外義診時陪伴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緊張害怕的患者緊緊握著他的手,讓他感受手腕被捏痛、更感受到了被人需要,因此立志也要成為牙醫,目前正就讀牙醫系學習中。

服務中學得成長與力量 簡志成盼新血加入義舉
看著海外義診團們克難坐在小卡車車斗上但每個人都綻開甜美笑容的照片,簡志成直說大家能一起做好事真是相當愉快的經歷,回首20年來的服務點滴,簡志成認為,即便知道自己的體力與能力有限,但還是要盡力去照顧需要照顧的人。不過,想起自己也已年過50歲,不免擔憂當伙伴們陸續老化,新血又在哪裡呢?
海外醫療團中的醫學生,以生動的圖卡與動作向居民傳達刷牙方式等衛教觀念。
簡志成指出,雖然目前願意參與義行的年輕牙醫師相對少,成員年齡呈現斷層現象,但他也看到了十多年他帶的學弟妹現在也帶著小學弟學妹加入海外義診團,這些年輕牙科生要自己嘗試募款籌旅費,在服務過程中更具活潑與創意,主動製作多國語言的衛教圖卡,尋找突破語言限制的溝通方式,另有些不擅溝通者,也藉著服務的機會學習,並印證「服務能讓自己學習、領受到更多」的道理。簡志成只盼這些收穫能鼓舞更多年輕人,未來將自己的所學與才能分享到更多偏遠的角落,因為「如果我們不去,那誰來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