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幸福以及生活品質的關鍵指標」,另外依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25條,身心障礙者有權享有可達到之最高健康標準,不因身心障礙而受到歧視。為建置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衛福部自2005年起,試辦「身心障礙牙科醫療服務網絡模式」,並於2014年轉型並擴大辦理「身心障礙特殊需求者口腔健康品質提升計畫」,2021年獎勵全臺灣31家醫院辦理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服務人次由2005年的706人次成長到2021年的26,687人次。並於今(2024)年擴大服務對象,包含身心障礙者、發展遲緩兒童、失智及失能老人、罹患全身系統性疾病者。
解決特殊需求者牙科就診的困難
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牙醫學系主任余權航說,特殊需求者在一般牙醫門診常面臨不同問題,例如:年長的失智症病人,無法配合牙醫師的指令;中風、腦性麻痺的病人,受限於身體因素,很難坐在治療椅上;因肌少症或肌肉無力,無法長時間張口。另外,全身健康狀況較為複雜的病人,例如:有藥物過敏、凝血功能問題、心血管問題、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在口腔治療上就需要特別謹慎。
在口腔清潔上,特殊需求者也因個人的清潔能力有限,多仰賴家人或照顧者的照顧,若照顧者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很難協助特殊需求者做到徹底的清潔,進而增加罹患口腔疾病的風險。舉例來說,肢體障礙、肌少症及肌肉無力的病人,因受限於肢體,在口腔清潔時,無法有效使用牙刷、牙線等清潔工具,經常需要他人的輔助,或是需要使用改良過的清潔工具。
此外,飲食習慣與特殊需求者的口腔健康狀態有緊密的關係。三軍總醫院齒顎矯正科暨兒童牙科主任李忠興指出,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簡稱IDDSI)將食物從液體到固體分為八個等級,從食物原型(固體)到稀薄飲品(液體),不同質地會影響到口腔中殘留食物的多寡,如果是較黏稠的食物較易殘留,再加上,若是病人本身或照顧者無徹底清潔,都會影響到日後特殊需求者口腔需要照護的程度與面向。
口腔疾病與系統性疾病息息相關
臨床上,李忠興會從全身性的觀點來看特殊需求者的口腔問題。舉例來說,像是腦性麻痺病人,在肌肉攣縮的狀態下,容易引起咬合不正。而長期臥床的病人,常因肌肉缺乏活動,造成肌肉僵化,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或是顳顎關節疼痛症候群,接下來就會影響到舌頭、嘴唇、頰肌等機能,也會影響到呼吸道、吞嚥肌的弱化,產生「吞嚥問題或障礙」的狀況,最後引起誤嚥、嗆咳或吸入性肺炎。
他強調,口腔必須是潮濕的環境才有辦法維持健康,如有口腔式氣管插管、呼吸、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的患者,因口腔無法閉合易造成口腔乾燥,進而導致牙齦炎,若又加上進食時有食物殘留,就會加重牙齦發炎、齲齒的發生速度。「口腔中的細菌,與全身系統息息相關」,若齲齒侵犯到牙髓組織,牙周組織及牙髓組織具有微血管,就會因口腔問題而與心血管系統連結,將細菌由口腔帶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導致心臟瓣膜、肝臟、腎臟等問題。
因此在三軍總醫院的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門診中,會與中醫部、復健部或其他科別合作,讓病人接受全面性的照顧,結合不同領域,強化口腔機能,提升吞嚥、進食能力,改善病人的口腔問題。
可至衛福部網站查詢門診資源
目前衛福部的「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獎勵計畫」,將全國分為6個責任區域,並以每區獎勵1-2家示範中心、5家一般醫院(東區為2家)為原則,開設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門診,有需要的民眾或家屬,可至衛福部或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
余權航提醒,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門診都會以較長的時間服務每一位特殊需求者,因此有需要牙科醫療門診服務的特殊需求者,務必要「提前預約」,並在預約時說明病人的具體情況、身體狀況、行為能否配合、有無藥物過敏、現在服用的藥物(包含藥物和保健品),以上這些資訊能協助專科牙醫師事先做好準備,提供病人更完善的牙科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