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癮是可以治療的
衛福部積極提升酒癮醫療量能!
文字撰寫|陳文傑
受訪對象|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 方俊凱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前心理健康司司長) 陳亮妤
享新知
人氣(2)
我國酒癮防治工作已推動18年,近年更逐漸提升酒癮治療量能及增加酒癮治療補助預算,嘉惠更多民眾,全臺首家戒酒與酒癮防治中心去(2023)年成立後,大幅增加治療可近性,已服務逾1千人次、轉介近200人至醫療機構治療。酒癮是可以治療的,有酒精使用問題的朋友,應即早尋求專業協助。
 
文化氛圍成幫兇 民眾難察覺自身酒癮問題
建宏(化名)去年轉換工作跑道後開始失眠,原本想藉著睡前喝一杯幫助工作日好眠,沒想到一喝就是好幾個月,不管平日或假日都會打開酒瓶,且從一杯變成一瓶,甚至有時候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要抓起酒杯;若沒有辦法喝上一杯時,還會出現手抖、焦慮等症狀,讓建宏的太太意識到他已經不是飲酒助眠,而是染上酒癮。

「乾杯」、「拚酒」等飲酒文化,在臺灣多與好客、熱情劃上等號,近年更有「喝酒助眠」等文化興起,導致社會大眾易疏忽或難以察覺自身飲酒問題。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簡稱酒防中心)主任方俊凱表示,除了部分伊斯蘭或佛教國家,因為有較嚴格的戒律和對酒有控管外,飲酒文化在全世界幾乎都是個問題。戒酒跟減酒都會遇上社會性的阻礙,再加上「酒」是合法、合理、合情的飲料,因此要推動理性飲酒、戒酒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飲酒文化,從既有文化裡面,了解人們為什麼會超越原本文化的界線,到達問題性飲酒、甚至酒癮的程度。

飲酒不過量 撕掉成癮負面標籤
到底該如何分辨「飲酒」與「酒癮」的界線?方主任指出,最簡單分辨一個人是否有飲酒過量、酒癮的方法,就是「觀察他是否會飲酒誤事」,當民眾發現喝酒喝到耽誤日常生活、酒後駕車、甚至出現一些非理性的口語或肢體行為時,不管是一次或兩次以上,都應該對外尋求協助。

然而,「癮」常會被認為是一個帶負面評價的標籤,以至於大多數酒精成癮者很難承認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該如何協助這些成癮者面對問題、願意接受醫療與社會復健,是很重要的關鍵。方俊凱表示,過去醫療知識不發達的時候,「癮」多會被誤會是行為問題,但隨著醫療知識發展,證實「癮」其實是與腦神經功能有關,因此不應該用過去負面的觀念來看待「成癮」這件事。

戒酒有補助 接受治療好處多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檢視超過90篇研究資料指出,停酒4週以上,即可有效降低口腔癌、喉癌、食道癌、大腸直腸癌及女性乳癌的罹癌風險。

衛福部為減少病人就醫經濟負擔,針對目前未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酒癮治療,補助每人每年4萬元治療費用。目前,全國已有141家指定酒癮治療機構,提供酒癮治療服務,機構名單可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簡稱心健司)網站查詢。
臺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除提供民眾專業服務外,也向社會積極宣導酒癮防治相關衛教知識。
累積實證研究 強化宣導改變民眾觀念
方俊凱坦言,在實務上會發現一個衝突,全民健康保險認為飲酒是個人行為,不會給付戒酒的相關醫療措施,但卻給付喝酒喝到肝硬化的治療,由於醫療行為會影響臨床醫師與基層研究單位的研究方向,自身在戒酒領域耕耘20多年,相關資源卻相對少,「要改變民眾觀念,要有足夠證據來做好的衛生教育」。

他認為,臺灣公共衛生做得好,是因為累積很多本土實證經驗,像是戒菸、戒毒、糖尿病防治等,公衛部門基於事實跟實證來推動公共衛生教育、讓民眾獲得相關資訊,國內去年開始建議安全酒量,這將會是一個參考點。他指出,日本已經做出飲酒建議量的實證,也就是飲用多少量、多少次就有致病、致癌風險,「臺灣民眾知識水平已經提升,他們不是不想改變,而是不知道為何要改變、或是只能喝多少量,這裡都要有實證的東西告訴民眾」。
「健康台灣好生活!戒酒有醫伴你行」記者會,呼籲關注問題性飲酒、鼓勵主動就醫,打造健康台灣。
除此之外,「戒酒宣導」還需要更多聲量,方俊凱認為,應該讓民眾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求助管道,現今在媒體上隨處可見酒精飲品的廣告,但看到戒酒宣導的比例卻很低,導致民眾很清楚自己想要飲酒時有哪些選擇,卻不容易找到哪裡可以戒酒。

為提升民眾酒癮識能,衛福部設計了多款測量不同酒精飲品1單位之酒精含量的衛教酒杯(聰明酒杯),推廣節制飲酒觀念。全臺首家酒防中心成立後,透過實體櫃臺、免付費諮詢專線、電子信箱及官方社群帳號等多元方式,受理民眾諮詢飲酒問題及酒癮議題的衛教諮詢,並協助轉介酒癮治療資源,期能深入社區,將酒癮防治工作向前延伸、向下扎根。

酒防中心成立一周年來,已提供近千名酒癮個案及家屬之諮詢服務,並轉介近200位個案即早就醫,為讓更多民眾認識酒防中心,進而主動尋求諮詢協助,衛福部於2024年11月15日,偕同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精神醫學會、社團法人台灣成癮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酒防中心、18家酒癮醫療深耕計畫機構及戒酒見證者,召開「健康台灣好生活!戒酒有醫伴你行」記者會,呼籲重視飲酒的身心危害,關注問題性飲酒、鼓勵即早就醫,共同支持及建構更堅強的防護網。

「家屬先行,病人後動」 支援家屬成為治療的助力
根據酒防中心統計,來酒防中心求助的民眾中約有5至6成為飲酒者的親人,有1成多為社工、心理師或其他友人,也就是約有7成都不是飲酒者本人主動求助,可見「戒酒宣導」需要更多的推廣,普及到大眾之中。

儘管家屬經常有強烈的意願協助親人接受酒癮治療,但常常是「家屬有心、病人無意」,透過家屬轉介的酒癮者,僅有5成的留存率,但如果是若是酒癮者本身向酒防中心求助,則有近9成的比例會完成治療。因此酒防中心也會勸導家屬改變思維,等待好時機的來臨,避免太早行動會引起更大的反效果,造成酒癮者的逆反心理。舉例來說,今年上半年酒防中心就有舉辦家屬支持團體、下半年也會再開一場,讓家屬可以先得到相關知識,並學習如何促進酒癮者的戒酒動機,等酒癮者本身有意願接受治療時,轉到醫院治療就更容易完成療程、成功戒酒。

持續提升酒癮防治工作深度與廣度  減少問題性飲酒造成之個人與公共危害
我國酒癮防治工作已推動18年,最初是在2006年,先針對家暴加害人開辦酒癮治療費用補助;2014年有鑑於酒駕入監者眾多,因此引進酒癮醫療至監所,也將酒癮治療補助對象擴大至社區民眾,消弭健康不平等;2015年為強化網絡合作、促進個案早期治療,並強化醫療機構酒癮治療模式的發展,補助醫療機構辦理「建構問題飲酒及酒癮者醫療及社會復健服務模式計畫」,透過院內跨科別及與社政、監理、地檢等單位建立轉介機制,協助為酒癮困擾的民眾及早接受治療。計畫從一開始僅4家醫療機構參與,到目前全國已有18家醫療機構。根據2024年計畫成果顯示,67%的個案在治療過後,大量飲酒情況已顯著改善,且停酒後,個案憂鬱及焦慮等情緒困擾均獲得顯著的改善。

2019年衛福部配合交通部修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針對吊銷駕照的累犯酒駕者,於重新申請考領駕駛執照前,需完成酒駕防制教育訓練,且應至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之醫療機構完成酒癮評估治療,目前有108家醫療機構可提供酒癮評估治療服務。依據交通部統計,2020年至2024年6月,交通部針對1萬4,166人,開出酒駕酒癮治療轉介單,其中3,549人已完成酒癮治療,完成率約32%。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實務經驗顯示,酒駕初犯者中,有52.3%的人有酒精使用問題,34.4%的人有酒癮;重複酒駕者中,則有63.2%的人有酒癮問題,但如果持續接受酒癮治療超過4個月,在治療後1年內的酒駕再犯率是8.6%,治療不到4個月的話,再犯率就高達20.7%,顯示對酒癮酒駕者提供醫療的介入,可以改善酒駕慣犯的問題。

心健司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大酒癮治療補助,提升國內酒癮治療服務量能與品質,嘉惠更多民眾,並將結合更多綜合醫院投入酒癮治療服務,發展跨醫療科別轉介與共同照護模式,讓酒癮者也能透過其他科別的轉介,即早獲得成癮治療;另外也將持續增加酒防中心服務量能,提供民眾更優質的酒癮衛教、更便利的篩檢及諮詢服務,使問題性飲酒及酒癮者皆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了解更多
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官方網站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