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老化趨勢已成為各國重要的議題。依據我國內政部今(2024)年8月底統計,老年人口達441萬人,國家發展委員會更預估,臺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將在2025年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於此時刻,老人議題已不僅限於做好醫療照顧照護而已,如何維護老人基本人權是更加險峻的挑戰。如同《老人福利法》開宗明義在第一條提出「維護老人尊嚴與健康,延緩老人失能,安定老人生活,保障老人權益,增進老人福利。」將老人福利核心價值定位為強化老年人的權益保障,與自決能力。
做獨身老人後盾 鼓勵發聲爭取權益
「獨自住在長照機構沒有家屬照顧的老人怎麼辦呢?」社工出身的沈金蘭在2015年的進修過程中,基於實務工作所累積經驗,她向進修課程的講師、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黃松林提問,於是被引領加入倡導關懷人培訓,不僅成為第一代種子,還積極參與試辦計畫,一同建構制度擴展。
機構內倡導關懷人起步於效法英國、美國與愛爾蘭,以支持老人為自己發聲、推動住民自決、維護老人權益,與改善生活與照護品質。臺灣的倡導關懷人機制同時有服務關懷的志工色彩,也有監督機構的力量,透過定期訪視機構裡的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家庭(屬)支持薄弱和經縣市或機構評估有關懷需求的住民,鼓勵其發聲表達自己的需求與參與自己的生活決策、給予資訊管道以選擇可行的照顧、生活方式,也協助無法發聲的住民表達意見。
沈金蘭回憶,過去外界較難得知這類住民在機構內的狀況,僅「聽說」這類住民普遍會遭保護約束,供應食物也多以軟食為主,甚至每天都一樣,給人生活品質不佳的負面印象。但實際進到機構服務,除了關懷住民之外,也更了解機構在全天候的生活照顧之下遇到的狀況和困難,而沈金蘭與團隊找到了住民與機構皆能雙贏的共通點,正是「品質提升」,對經營者而言,要營利就需要好口碑,而好口碑正來自能給住民好的生活品質,這也是倡導關懷人最希望能與機構攜手合作,找到方法促成改善的地方,使得雙方除了監督與被監督之外,更多了互相合作的關係。
持續進化彼此交流 培訓讓倡導關懷人有力
倡導關懷人的培訓目前開放給一般社會人士參與,培訓要先接受24小時的基礎課程,瞭解計畫與機構運作模式,然後進行面試,通過者再接受溝通、老人權益、老人保護等進階課程。後續還要在3個月內完成6次機構參訪與實務見習且結業後,才能成為倡導關懷人。沈金蘭表示,目前全臺約有一千人受訓並取得資格,其中以退休人士占多數,部分則為社工系的學生、還有不少對老人議題有興趣的一般民眾。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當中不乏想要開拓人脈以推銷保健產品、靈骨塔等產品的直銷業者,但往往經過溝通而勸退,反之,也有在基礎課程中十分積極發問,時常對教學內容提出意見與挑戰的民眾,實則是特別對老人照顧議題有感且在乎,在完成培訓後是最用心熱血的倡導關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