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讓你孤單
倡導關懷人是長照機構內的那道暖流
文字撰寫|林恆祐
受訪對象|社團法人台灣喜信家庭關懷協會外聘督導 沈金蘭
繪人文
人氣(2)
一句「那沒有家屬的老人怎麼辦呢?」的發問,帶領沈金蘭投身「倡導關懷人」服務志業,近十年參與、陪伴也協助獨自居住在福利機構、缺乏家庭支持系統的長者,不僅勇敢開口維護他們自身權益、保障這些長者的生活與照顧品質,更開啟了他們繼續參與社會的可能。
 
全球人口老化趨勢已成為各國重要的議題。依據我國內政部今(2024)年8月底統計,老年人口達441萬人,國家發展委員會更預估,臺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將在2025年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於此時刻,老人議題已不僅限於做好醫療照顧照護而已,如何維護老人基本人權是更加險峻的挑戰。如同《老人福利法》開宗明義在第一條提出「維護老人尊嚴與健康,延緩老人失能,安定老人生活,保障老人權益,增進老人福利。」將老人福利核心價值定位為強化老年人的權益保障,與自決能力。

做獨身老人後盾 鼓勵發聲爭取權益
「獨自住在長照機構沒有家屬照顧的老人怎麼辦呢?」社工出身的沈金蘭在2015年的進修過程中,基於實務工作所累積經驗,她向進修課程的講師、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黃松林提問,於是被引領加入倡導關懷人培訓,不僅成為第一代種子,還積極參與試辦計畫,一同建構制度擴展。

機構內倡導關懷人起步於效法英國、美國與愛爾蘭,以支持老人為自己發聲、推動住民自決、維護老人權益,與改善生活與照護品質。臺灣的倡導關懷人機制同時有服務關懷的志工色彩,也有監督機構的力量,透過定期訪視機構裡的無扶養義務人或法定代理人、家庭(屬)支持薄弱和經縣市或機構評估有關懷需求的住民,鼓勵其發聲表達自己的需求與參與自己的生活決策、給予資訊管道以選擇可行的照顧、生活方式,也協助無法發聲的住民表達意見。

沈金蘭回憶,過去外界較難得知這類住民在機構內的狀況,僅「聽說」這類住民普遍會遭保護約束,供應食物也多以軟食為主,甚至每天都一樣,給人生活品質不佳的負面印象。但實際進到機構服務,除了關懷住民之外,也更了解機構在全天候的生活照顧之下遇到的狀況和困難,而沈金蘭與團隊找到了住民與機構皆能雙贏的共通點,正是「品質提升」,對經營者而言,要營利就需要好口碑,而好口碑正來自能給住民好的生活品質,這也是倡導關懷人最希望能與機構攜手合作,找到方法促成改善的地方,使得雙方除了監督與被監督之外,更多了互相合作的關係。

持續進化彼此交流 培訓讓倡導關懷人有力
倡導關懷人的培訓目前開放給一般社會人士參與,培訓要先接受24小時的基礎課程,瞭解計畫與機構運作模式,然後進行面試,通過者再接受溝通、老人權益、老人保護等進階課程。後續還要在3個月內完成6次機構參訪與實務見習且結業後,才能成為倡導關懷人。沈金蘭表示,目前全臺約有一千人受訓並取得資格,其中以退休人士占多數,部分則為社工系的學生、還有不少對老人議題有興趣的一般民眾。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當中不乏想要開拓人脈以推銷保健產品、靈骨塔等產品的直銷業者,但往往經過溝通而勸退,反之,也有在基礎課程中十分積極發問,時常對教學內容提出意見與挑戰的民眾,實則是特別對老人照顧議題有感且在乎,在完成培訓後是最用心熱血的倡導關懷人。
倡導關懷人需要相當程度的專業培訓,除通過基礎與進階的課程外,還要在機構內完成參訪見習,才能取得資格。
倡導關懷人每年至少需要完成8小時的在職教育訓練,以持續充實服務過程所需專業知能。近年更逐步增加認識失智症,以及性騷擾防治的課程。沈金蘭說明,由於2017年進入「長照2.0」後,帶動「在地老化」觀念的普及,目前多是社區日照中心等長照服務已無法滿足的對象才會住進機構,因此機構住民失能、失智者的比例較高,不僅機構必須有所因應,倡導關懷人也更需要具備應對失智者的能力,並協助察覺住民是否逐漸發生失智症狀或症狀加重等狀況,尤其失智住民較難表達自身想法,倡導關懷人的細心觀察將協助守護其權益。過去也有團隊成員發生過在關懷服務時遇到口頭或行為上的性騷擾事件,除了敦促安排課程培養倡導關懷人應對能力之外,倡導關懷的服務也以兩人一組的編制及在公共空間互動等安排,儘可能避免類似情形發生。計畫還規劃有一年四次的「團體督導」機制,供倡導關懷人彼此分享經驗,許多想法與服務巧思也得以互相學習與交流。

沈金蘭指出,在第一線服務時,倡導關懷人以「後盾」的姿態,鼓勵住民勇於開口溝通爭取自身權益,若不能如願,倡導關懷人再介入協調。例如不少住戶都曾提希望睡前能喝一杯溫牛奶以助眠,其中一部份在自行發聲後便成功爭取,但也有一部份是因為健康問題其實不適合喝,倡導關懷人再出面協助解釋、討論其他方案,例如對牛奶過敏的住民改成提供豆奶。但仍有些如菸酒、甜食等有礙健康的「違禁品」會引起爭議,倡導關懷人便於此時從中協助溝通,幫助機構與住民互相理解。

住民與倡導關懷人之間的互信,就從持續的陪伴開始萌芽,為了雙方的對話能「有梗」而非一再重複制式的問答內容,倡導關懷人也紛紛動腦帶入各種創意,例如手作、桌遊等可以邊作邊聊的活動,沈金蘭自己更想到可以配合時令從食材開啟住戶的料理記憶,例如夏天她帶了酸筍、檸檬等酸香食物去探訪住戶,刺激他們的感官更開啟話題。

「我還能,我還可以!」細心看出需求住民展現活力
「我還能,我還可以。」沈金蘭認為在服務過程中,最深刻感受到的是住民多數還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還可以有所貢獻,例如曾有一個年輕時參與過農耕隊的伯伯,經協調後機構安排了一小塊地讓他耕種,當他工具上手、上衣一脫,過往神采彷彿都回來了,不僅讓住民有事物投注心力,種出的成果吃起來更顯甜美,可謂真正的「開心農場」。
為鼓勵機構內住民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倡導關懷人需要經常與他們溝通協調、培養與住民間的互信。
沈金蘭指出,目前大型機構多數有安排些手工課程,例如烘焙餅乾、手做香皂等,但小型機構就比較缺乏。若能夠鼓勵機構多安排相關課程,或是媒合地方產業,哪怕家庭代工式的幫忙做點包裝、貼標籤等工作,都可藉由運用手指活化住民的腦力,若能因此得到一些收入更可以給住民心中帶來很大的鼓勵。

再者,住民也普遍希望能有出外逛逛走走、甚至回老家看看的機會。沈金蘭觀察到,有時會有貨車改裝的行動商店開到機構,雖然販賣的東西跟機構內福利社裡的東西相差無幾,但住民們總是逛得很開心,倘若再有機會出門逛逛則更感興奮,顯見渴望與人交流互動為住民帶來的新刺激。

尤其是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的住民遠離家鄉住進位在市區的機構後,由於生活環境與習慣大不相同,相較之下更顯得孤單,即便在機構裡,他們仍多習慣每天互相串串門子,沈金蘭直言,雖然多數機構尚未能一一協助住民滿足這個心願,但也期待透過倡導關懷服務鼓勵和鼓吹機構重視和參與,像有些倡導關懷人會特別學習幾句族語、傳統歌謠,往往能讓這些住民特別感動。

回顧2013年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接受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簡稱社家署)補助,培力第一批倡導關懷人,歷經2017年長期照顧服務法及2020年老人福利法40條之1修法,社家署透過納入公益彩券回饋金主軸計畫補助並與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協力引導地方政府辦理,截至去(2023)年12月底止,在全臺21個縣市320家老人福利機構裡執行此服務,共有578位倡導關懷人服務1,412位機構住民。

現階段倡導關懷人之招募與培訓係由各縣市承辦單位負責,是類資訊皆公告在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官網之「權益倡導」專頁,歡迎各界熱心人士踴躍參與。

沈金蘭說出倡導關懷人的心聲,是希望這個計畫不僅能持續、擴大,還能早日建立整體制度,讓每位本是孑然一身的機構住民,在內心自問「誰會來看我?」時,不再感到形單影隻,還能想起會定期訪視的倡導關懷人,知道自己心底的聲音有人會聽、對未來還能有期盼,進而感受到「我還能,我可以!」的自信心。

了解更多
如何擔任倡導關懷人?
培訓與招募倡導關懷人係由各縣市承辦單位負責,可至上方網站查詢聯繫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