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血青年到改革推手
林萬億橫跨學界與政壇的社工人生路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 林萬億
文字撰寫|李靜
繪人文
人氣(14)
從佃農之子到政務官,從街頭抗爭到制度改革,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林萬億一生致力於為弱勢發聲。他參與立法、推動長照、建構社會安全網,奠定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根基與福利政策藍圖。他不靠權勢,只憑一念初心與不懈實踐,走出一條屬於臺灣本土的社會正義之路。他如何一步步改變臺灣的社會福利版圖?
 
此後,林萬億出任臺北縣副縣長,開啟改革教育、建構社會福利體系、關心原住民族的執政初體驗。隨後於2007年受邀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擘劃「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內容包括縮小城鄉與貧富差距、強化老人安養、因應少子女化、促進國民健康,其中,「建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成為政策主軸,也為日後的「長照2.0」奠定基礎。

作為學者型政務官,林萬億多年來常保理想性格,在政策規劃上首重理論根據與證據基礎。他坦言,決策節奏快、說理需簡練、執行要有效率,才能跟上不同領導風格的執政團隊,成為他從政以來最大的考驗;同時還得說服跨部會協作,才能完成跨內政、教育、衛生、勞動的大型計畫。幸而在臺北縣副縣長任內已有實戰經驗,也早在參訪瑞典社會民主黨時體認到「確信唯有參與決策與執行,才有可能實現福利國」。

奠基:讓社工成為受社會認可的專業
面對制度尚未成形、社會認同仍待建立的年代,林萬億以長遠眼光投入《社會工作師法》草擬工作,為社工專業奠定法制根基、爭取社會肯定。林萬億提到,他在美國深造時收到時任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簡稱社工專協)創會理事長徐震的來函,請他參考美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研擬臺灣的社會工作師法,1990年3月初回國後隨即啟動立法工作,黃清高、張振成、郭登聰、周玲玲與黃梅羹等人均參與其中,分別代表社工專協、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政府社政與學術界。
林萬億認為,推動跨部會政策的關鍵在於專業實力與協調能力,他會用知識與實務經驗說服團隊,齊心協力做出成績。
當時正逢各縣市處理約聘社工納編爭議,約聘社工一度誤以為《社會工作師法》可解決人事編制問題,林萬億則一再澄清,該法規範的是執業資格與倫理,無涉組織人事。研擬過程中,針對社工資格取得應採登記制、考試制,是一級或二級制等,也是爭議頻頻。最終,考量臺灣社工教育控管較鬆,難如香港「畢業即註冊為社工師」,於是參考日、韓經驗採考試制度,並暫定一級制,未來視專精化再調整。林萬億指出,對於新興專業來說,若不取信於社會,恐難以發展,他強調:「必要的專業堅持,才能讓社工永續發展」,「獲得社會認可,才能成就專業。」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