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血青年到改革推手
林萬億橫跨學界與政壇的社工人生路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 林萬億
文字撰寫|李靜
繪人文
人氣(14)
從佃農之子到政務官,從街頭抗爭到制度改革,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林萬億一生致力於為弱勢發聲。他參與立法、推動長照、建構社會安全網,奠定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根基與福利政策藍圖。他不靠權勢,只憑一念初心與不懈實踐,走出一條屬於臺灣本土的社會正義之路。他如何一步步改變臺灣的社會福利版圖?
 
初心:為什麼是「社工」?
林萬億的社工志業,源自貧窮家庭的深刻體驗。他出身佃農之家,父母在鄰居建議下,決定送他到臺北求學,盼望能翻轉命運。為了兼顧農務與學業,他選擇半工半讀,白天幫忙務農,晚上就讀臺北市商初商夜間部。當時從泰山到臺北的公路局月票需52.5元,每到月底,他便得向母親要錢購票。母親若沒錢,就會拉著他的手到鄰近的親戚家借錢。他回憶,當時不只一次被鄰居酸言酸語:「家裡沒錢還送小孩去臺北讀書。像我們家小孩去鐵工廠當學徒,還有錢賺。」

「這就是貧窮家庭的悲哀。」林萬億感嘆,這樣的情境反覆上演,富有的親戚甚至會登門,看看他們初一十五吃什麼,是否吃著大魚大肉,刻意賴帳不還錢。林萬億說,儘管數年來,母親好多次問他:「還要繼續讀書嗎?」但父親仍堅定地說:「不要聽那些三姑六婆的閒言閒語,繼續讀,好好讀!」這段經歷讓林萬億自幼便不信「富人因努力致富、窮人因懶惰致貧」的說法。

當時的他,還不知道有社會工作這行業,但他早已深信「努力的富人可能不少,拚命上進的窮人更多」,只是缺乏資本、方法與機會。正因如此,政府更應幫助窮人累積資本、習得技能、創造機會,更不該污名化貧窮。

直到高商畢業,林萬億思索著,時代在改變,唯有讀大學,才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於是他在服完兵役後,到臺北牯嶺街舊書攤買二手課本,認真自修考取臺大社會系社工組,學習成為關心社會事的社工人。那是臺灣民主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貧富差距、勞工權益、環境保護、性別平等等議題逐漸引發關注,為社工人提供了豐富的街頭體驗學習機會。他雖在大三便通過社會行政高、普考,一畢業就可以安安穩穩地當公務員,但他仍選擇關心實務,繼續讀研究所、教書、公費出國深造,在自由學風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走上一條關心弱小、倡議社會公平正義的「不歸路」。
林萬億參加2022 年《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2 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期望持續精進我國的身心障礙政策。
轉折:走出象牙塔 踏進體制內
在柏克萊期間,林萬億修習了「比較福利政治」的課程,內心暗自立下推動臺灣成為新而獨立福利國家的志向。返國教書期間,他曾赴瑞典與英國訪問,實地觀察不同福利國家的政策、方案及人民的生活,見證了國家需要福國利民的政策與立法。後來,他在因緣際會下發表一篇〈社會民主之路或企業自由主義:臺灣福利國家的抉擇〉一文,受到剛成立不久的民主進步黨邀請參與規劃「重建新臺灣、創造福利國」政綱,推動社會福利藍圖構建。

此後,林萬億出任臺北縣副縣長,開啟改革教育、建構社會福利體系、關心原住民族的執政初體驗。隨後於2007年受邀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擘劃「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內容包括縮小城鄉與貧富差距、強化老人安養、因應少子女化、促進國民健康,其中,「建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成為政策主軸,也為日後的「長照2.0」奠定基礎。

作為學者型政務官,林萬億多年來常保理想性格,在政策規劃上首重理論根據與證據基礎。他坦言,決策節奏快、說理需簡練、執行要有效率,才能跟上不同領導風格的執政團隊,成為他從政以來最大的考驗;同時還得說服跨部會協作,才能完成跨內政、教育、衛生、勞動的大型計畫。幸而在臺北縣副縣長任內已有實戰經驗,也早在參訪瑞典社會民主黨時體認到「確信唯有參與決策與執行,才有可能實現福利國」。

奠基:讓社工成為受社會認可的專業
面對制度尚未成形、社會認同仍待建立的年代,林萬億以長遠眼光投入《社會工作師法》草擬工作,為社工專業奠定法制根基、爭取社會肯定。林萬億提到,他在美國深造時收到時任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簡稱社工專協)創會理事長徐震的來函,請他參考美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研擬臺灣的社會工作師法,1990年3月初回國後隨即啟動立法工作,黃清高、張振成、郭登聰、周玲玲與黃梅羹等人均參與其中,分別代表社工專協、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政府社政與學術界。
林萬億認為,推動跨部會政策的關鍵在於專業實力與協調能力,他會用知識與實務經驗說服團隊,齊心協力做出成績。
當時正逢各縣市處理約聘社工納編爭議,約聘社工一度誤以為《社會工作師法》可解決人事編制問題,林萬億則一再澄清,該法規範的是執業資格與倫理,無涉組織人事。研擬過程中,針對社工資格取得應採登記制、考試制,是一級或二級制等,也是爭議頻頻。最終,考量臺灣社工教育控管較鬆,難如香港「畢業即註冊為社工師」,於是參考日、韓經驗採考試制度,並暫定一級制,未來視專精化再調整。林萬億指出,對於新興專業來說,若不取信於社會,恐難以發展,他強調:「必要的專業堅持,才能讓社工永續發展」,「獲得社會認可,才能成就專業。」

堅持:在每個位置上都想做對的事
留美經驗拓展了林萬億的社工視野,返臺後他敏銳察覺社會轉變,率先投入遊民、災難、校園與高齡等新興領域,始終堅信改革須靠集體力量推動。林萬億坦言,在柏克萊求學期間,他到人民公園找遊民聊天、參與同志大遊行,更歷經舊金山大地震,打開社工的新視野。

返臺後,這些議題都因機緣與在乎而有後續,他逐步推動遊民服務、學校社會工作、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高齡研究等新興領域,也曾與時任內政部社會司司長白秀雄一起推動臺灣的聯合勸募、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李增祿仿照美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推動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可惜理想未實現。但在他看來,無論成敗,他都相信個人力量有限,必須集合眾人之力,才能改革社會。但必須有備而來,而他的「準備」就是不斷讀書、寫書、參與實務、累積經驗。

實踐:用專業在體制內創造改變
在政務委員任內,林萬億主導推動如長照十年計畫、社會安全網、年金改革、少子女化對策等大型計畫,並榮獲「二等景星勳章」。他謙稱,身為沒有政治背景的學者,唯有靠專業知識、認真工作及展現績效,才能在講求實力的政治圈打滾,「謙卑、人和、堅持與無爭,可能是得以闖出一片天的祕訣吧!」說實在的,學者專家參政空有理論,沒有實力,是做不出什麼成績的。
林萬億擔任政務委員期間,因主導長照10 年計畫、社會安全網等重要大型計畫的貢獻,榮獲「二等景星勳章」。
林萬億強調,推動跨部會政策的關鍵在於專業實力與協調能力,他在推動相關政策時,根據的是勤於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結合留學與參訪各國的經驗,用知識與實務來說服團隊,帶領大家一起工作,成就共享,讓團隊一同前行。

堅持:在AI時代捍衛社工的專業初心
面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時代的來臨,林萬億直言,儘管ChatGPT等科技能回答提問、協助寫紀錄、申請計畫,但依舊難以取代社工助人專業的核心價值,即使機器人可以取代部分服務,也能讓人感受到溫暖與貼心,但仍無法完全取代人與其環境互動的多變與細膩,更無法精準地脈絡化思考與回應。因此,社工的學習之路沒有捷徑,唯有不斷閱讀、討論、對話、反思、累積實務經驗,才可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完成社會交辦的任務。

他也提醒,社工存在的價值,不在創造多少經濟產值,而在於減少多少災害與傷亡,增進人民福祉。社工人務必回到基本功能,照顧需要被照顧的人們、改變需要被改變的行為、改革社會制度與結構,以免更多問題反覆滋生。他強調:「讓處境相對不利的人們,有尊嚴、有價值地生活,是社工不可退讓的價值。」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