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一起變老
高齡社會白皮書
文字撰寫|陳軒筠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傅從喜
話焦點
人氣(262)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人數快速增加,對於社會各個面向皆造成重大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傅從喜表示,政府部門應將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作為納入政策規劃的考量,以精進相關的服務。
 
多元的社會參與及學習 提升高齡者健康活力
高齡者需要有多元的社會參與,提升健康活力。衛福部鼓勵公私部門招募高齡者擔任志工,並進行服務項目再設計,及多方宣導與教育訓練,此外,亦積極補助民間團體、村、里辦公室等單位,於全國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餐飲及健康促進活動等服務,以提升老人社會連結及支持。另勞動部於高齡人力再運用部分,鼓勵企業善用退休員工,使其續留職場傳承智慧、經驗及技術與不同世代,達到勞雇雙贏的目標。
臺南市北區東興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活動。
運輸工具普及、便捷 有利高齡者外出
交通運輸工具的多樣化與便捷,能增加高齡者外出意願。長期以來運輸需求特性已經大幅改變,整體趨勢已由過去少樣多量轉變為多樣多量、多樣少量、少樣少量等不同的型態,但運輸服務型態並未因地制宜發展。傅從喜指出,偏鄉地區的公共交通運輸服務需再普及,提升服務的便利性,這對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就醫的方便性有很大的影響。

在高齡者的交通運輸方面,政府提供無障礙公車、復康巴士和長照交通接送車等,並持續強化偏遠和原鄉地區的公共運輸服務。依據高齡社會白皮書,為構建安全社區交通網絡,相關政府部門將持續發展通用且可負擔的運輸服務,並引導民間力量形成產業,提升服務量能;同時關注人行道之鋪設率,推動騎樓無障礙,加強取締占用人行道問題,保障高齡者行的權利。

提供社會住宅 讓高齡者能樂於居
媒體屢屢報導有年長者欲租屋時因高齡而遭房東拒絕。社會環境的不夠友善,再加上政府興辦的社會住宅仍不足以滿足弱勢長輩的居住需求,造成許多高齡者在居住上面臨嚴重的難題。

「在高齡者的住宅需求方面,以租房的議題為例,由政府單位的介入,讓高齡者能獲得理想的居住空間。同時,再增加社會住宅的供給量,使高齡者能有穩定的居住環境。」傅從喜說。

近年來,政府積極建構高齡友善與安全的社會環境,除持續努力興建社會住宅外,亦透過高齡白皮書規劃相關策略,例如加速整建老舊公寓、改善無障礙設施、推動新建住宅規劃融入全齡及通用設計,及提升高齡者住宅之智慧科技應用等將是未來相關政策推進重點,期待透過公私合作,提升高齡者居住品質。

運用智慧科技與服務 提升高齡者生活及照顧品質隨著社會變遷,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為降低高齡者數位落差,因應高齡社會白皮書修訂,政府部門將跨領域合作,辦理智慧科技基礎應用課程,鼓勵高齡者參與,提升對智慧科技的接受度與應用能力,同時開發適合高齡者分享的數位內容,滿足全人生活型態。

此外,活用智慧科技提升失能者之照顧品質,減輕照顧負荷,亦是重點策進方向,傅從喜表示,藉由智慧科技與資訊傳遞,可達到協助健康管理和照顧服務的目的,提升長輩的生活安全。未來將鼓勵醫療院所、照顧機構與高齡者家庭運用智慧科技,透過資訊與影像的傳遞,協助進行生理監測、健康管理等。

科技發展為我國產業的強項,運用於各領域有助於提高生活便利與品質,未來高齡者科技使用能力持續提升,強化智慧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儼然是人口高齡化趨勢下,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