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社會安全網 支持心理健康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成為你的避風港
文字撰寫|林怡慧
受訪對象|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督導 魏廷融
話焦點
人氣(119)
近年來,我國發生多起與精神病人相關的社會事件,突顯出強化社會安全與照顧體系等議題的重要性。為讓第一線的社工及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能量深入到最基層,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以及去(2022)年通過的《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中,皆將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列為重點工作,藉由強化社區精神衛生體系與社區支持服務,確保從精神醫療機構到社區,不漏接每一個有心理衛生服務需求的民眾。
 
以共案管理模式 主動走入社區服務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成立,除了讓民眾可以即時求助,更重要的是進入社區,讓有心理衛生需求的民眾獲得專業服務。魏廷融表示,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市政府各單位做橫向連結,如社會處、長照中心、民政單位(村里長、里幹事)、警政消防單位等,能在第一時間接獲通報,透過訪視及關懷,主動發現疑似個案,或有心理衛生服務需求的民眾。

不同於醫療院所是被動地等待病人前往就醫,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個案管理為基礎,主動走入社區,協助有需求的民眾整合服務資源。魏廷融表示,要想真正走入社區提供心理衛生服務,必須以個案的需求為導向,做共案管理及服務,以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例,打破各專業的服務框架,讓不同背景的心理師、護理師及職能治療師與關懷訪視員、心理衛生社工,一起進入個案家中提供個案與家庭跨專業的心理衛生服務,滿足個案多面向的服務需求,增進服務的廣度及深度。
邀請社區長輩進入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體驗園藝舒壓活動,協助長輩進行蔬菜箱裝飾。
魏廷融不諱言,雖然民眾對心理衛生、精神衛生領域已逐漸重視,但現今臺灣社會面對精神疾病議題,仍相對隱晦及存在汙名的現象,精神病人出院後回到社區,對於社區資源的認識也相對不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尊重個案意願為前提,提供社區關懷,追蹤服務至少半年至一年,視個案狀況調整相關資源服務,讓個案持續就醫、穩定病情。魏廷融提到,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曾服務過一位年紀很輕的個案,因精神疾病對生活帶來的影響,沒有對象可以訴說,出院後的復元過程較為孤單,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引入相關資源,讓個案不僅在精神障礙者會所(Club house)中找到同在精神疾病復元之路的同儕者,在共同支持及持續關懷下,也找到生活的目標及方向。

規劃宣導講座及活動 深化心理健康推動服務
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除了強化精神疾病及自殺防治服務,原有的心理健康推動服務也可以更加深化,如心理諮商服務因據點及時段增加,更便利民眾使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前端預防概念推動心理健康政策,針對不同族群、不同年齡層開辦不同宣導主題講座,提供紓壓、人際、家屬支持與照顧技巧等議題的課程,在宣導的同時也推廣心理諮詢及自殺防治服務,青少年、孕婦、婦女、年長者及職場上班族,都是規劃宣導對象。

魏廷融表示,參加心理健康宣導講座及活動,是了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服務內容的最佳管道,他也鼓勵民眾多利用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免費心理諮商服務,與心理師對談後,若發現需要的是心理諮商之外的資源,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也能即時提供協助。
透過辦理宣導講座及心理健康促進課程,促進原有服務深化,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