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社會安全網 支持心理健康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成為你的避風港
文字撰寫|林怡慧
受訪對象|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督導 魏廷融
話焦點
人氣(86)
近年來,我國發生多起與精神病人相關的社會事件,突顯出強化社會安全與照顧體系等議題的重要性。為讓第一線的社工及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能量深入到最基層,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以及去(2022)年通過的《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中,皆將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列為重點工作,藉由強化社區精神衛生體系與社區支持服務,確保從精神醫療機構到社區,不漏接每一個有心理衛生服務需求的民眾。
 
「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基石」 銜接後續關懷服務工作
在尚未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前,醫院的精神醫療與社區照護無法有效串聯,精神病人在醫院得到良好的治療,但回家後往往無法延續醫療照護及社區的支持服務,加上精神疾病汙名化誤解仍然存在,如何在社區裡尋求心理衛生相關資源也是難題。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督導魏廷融表示,精神病人在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後,多數人仍會回到社區生活,此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扮演了一個橋樑角色,銜接病人離開醫院回到社區後,需要持續追蹤、提供關懷服務的工作。

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是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的重點工作項目,發展「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基石」的服務模式,透過關懷訪視及資源連結,提供精神病人及其家庭充分的社區照護及家庭支持。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整合性服務,就近提供民眾心理諮詢及諮商,透過個案管理協助社區中的精神病人及自殺通報個案,銜接醫療與跨網絡資源。

魏廷融以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曾協助處理里長通報的社區精神個案為例,該名個案因為上了年紀以及沒有家屬可以協助照顧,開始出現功能退化及混亂等現象,透過心理衛生社工的服務介入,了解及評估個案的問題需求,除了協助個案能穩定服藥,並透過跨局處、跨網絡會議溝通及資源橫向連結,幫助個案後續照顧安排及申請社會福利資源等,連結其所需要的服務。

建置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綿密社會安全網絡
「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立基於第一期的基礎上,衛福部以每33萬人口設置一處之原則,推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之布建,至2025年全臺將建置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逐年擴增心理衛生社工、關懷訪視員人力,廣納臨床及諮商心理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預估至2025年將會有近420名心理衛生社工、1,288名關懷訪視員及781名心理衛生專業人力在社區第一線服務,將社會安全網絡做得更綿密。

魏廷融表示,各類心理衛生專業人力都有其任務,「護理師」提供民眾精神疾病或疑似精神病人的醫療諮詢與轉介服務;「臨床及諮商心理師」提供精神、自殺企圖通報個案及民眾心理諮商、治療服務;「職能治療師」辦理社區精神個案職能評估、復健活動及課程、就業諮詢及轉介;「關懷訪視員」則提供社區精神及自殺通報個案關懷訪視,需求評估及資源連結等服務,「心理衛生社工」則是處理較複雜精神合併多重議題的個案,提供整合性的個案管理服務。為因應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於2022年增聘各類心理衛生專業人力,協助社區精神、自殺企圖通報個案接受適切的治療、居住、就業等多元服務方案,連結所需心理衛生服務資源。

以共案管理模式 主動走入社區服務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成立,除了讓民眾可以即時求助,更重要的是進入社區,讓有心理衛生需求的民眾獲得專業服務。魏廷融表示,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與市政府各單位做橫向連結,如社會處、長照中心、民政單位(村里長、里幹事)、警政消防單位等,能在第一時間接獲通報,透過訪視及關懷,主動發現疑似個案,或有心理衛生服務需求的民眾。

不同於醫療院所是被動地等待病人前往就醫,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個案管理為基礎,主動走入社區,協助有需求的民眾整合服務資源。魏廷融表示,要想真正走入社區提供心理衛生服務,必須以個案的需求為導向,做共案管理及服務,以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為例,打破各專業的服務框架,讓不同背景的心理師、護理師及職能治療師與關懷訪視員、心理衛生社工,一起進入個案家中提供個案與家庭跨專業的心理衛生服務,滿足個案多面向的服務需求,增進服務的廣度及深度。
邀請社區長輩進入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體驗園藝舒壓活動,協助長輩進行蔬菜箱裝飾。
魏廷融不諱言,雖然民眾對心理衛生、精神衛生領域已逐漸重視,但現今臺灣社會面對精神疾病議題,仍相對隱晦及存在汙名的現象,精神病人出院後回到社區,對於社區資源的認識也相對不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尊重個案意願為前提,提供社區關懷,追蹤服務至少半年至一年,視個案狀況調整相關資源服務,讓個案持續就醫、穩定病情。魏廷融提到,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曾服務過一位年紀很輕的個案,因精神疾病對生活帶來的影響,沒有對象可以訴說,出院後的復元過程較為孤單,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引入相關資源,讓個案不僅在精神障礙者會所(Club house)中找到同在精神疾病復元之路的同儕者,在共同支持及持續關懷下,也找到生活的目標及方向。

規劃宣導講座及活動 深化心理健康推動服務
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除了強化精神疾病及自殺防治服務,原有的心理健康推動服務也可以更加深化,如心理諮商服務因據點及時段增加,更便利民眾使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以前端預防概念推動心理健康政策,針對不同族群、不同年齡層開辦不同宣導主題講座,提供紓壓、人際、家屬支持與照顧技巧等議題的課程,在宣導的同時也推廣心理諮詢及自殺防治服務,青少年、孕婦、婦女、年長者及職場上班族,都是規劃宣導對象。

魏廷融表示,參加心理健康宣導講座及活動,是了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服務內容的最佳管道,他也鼓勵民眾多利用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免費心理諮商服務,與心理師對談後,若發現需要的是心理諮商之外的資源,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也能即時提供協助。
透過辦理宣導講座及心理健康促進課程,促進原有服務深化,廣泛推廣。
活用社區場域 提高民眾利用意願
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置在原大同商職閒置的校園空間裡,不同於在市府辦公大樓裡,是真正深入社區、讓民眾可以放鬆走進來的場域,校園裡偌大的綠地空間,更是環境上最大特色。建置初期,在職能治療師公會、社區個案多方協助下,運用園藝治療概念將校園綠地活化,開闢了「蒔嘉雅園」,未來社區復健精神個案,可在大自然場域中,透過職能治療師設計的多元復健內容,利用多重感官刺激及照顧四季植物的過程,體驗規律生活、提升自立能力。
運用園藝治療概念,活用校園綠地空間,開闢「蒔嘉雅園」。
魏廷融表示,善用嘉義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綠地空間,也增加與在地居民互動的機會。例如舉辦野餐日,邀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所有的服務對象、過去追蹤關懷的對象,以及社區裡其他復健機構的民眾一起參加。未來「蒔嘉雅園」也會邀請社區長者一起加入維護照顧,期待透過各項宣導活動,將心理健康意識深耕鄰里,也讓社區居民了解,在良好的服藥及社區支持服務下,精神疾病康復者也能夠與居民在社區裡一起生活,共生共榮。
嘉義市長黃敏惠前往「蒔嘉雅園」參觀,期盼邀請各服務對象及社區長者一起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