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人生新階段
安心懷孕、平安生產
文字撰寫|林松嫣
受訪對象|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 詹佳達
話焦點
人氣(36)
婦女在經歷懷孕、生產的重大歷程之後,身心都有巨大的改變,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再加上荷爾蒙的變化,部分孕產婦會出現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定的現象。近年來外界特別注重孕產婦的憂鬱問題,鼓勵孕產婦透過各種篩檢量表儘早發現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實質支持,或是透過專業醫師的協助、評估後安全用藥,讓孕產婦女都可以舒心迎接下一代的同時,也能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孕產帶來重大轉變 情緒症狀易疏忽
「順利懷孕、平安生產」是不少生育年齡婦女的最大心願,可是許多婦女發現自己懷孕後,隨之而來的自身期許、旁人關切、生理改變等,反而可能在懷孕過程中,讓準媽媽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或壓力,甚至在寶寶出生後,會因為面臨新生活等各種問題,出現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定。

這些現象大部分會在生產幾天後消失,但少數個案是狀況嚴重、需要專業介入治療的,由於這些情緒症狀常常是不自覺、容易被疏忽,所以可能一個不注意就會造成個人及家庭的困擾或傷害。

多數會自然緩解 產後憂鬱三大類型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以下簡稱心健司)也將產後憂鬱主要分為三大類型。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其實相當常見,大約有8成的新手媽媽都會遇到這情況,症狀包括哭泣、情緒變化大、易怒、因為小事情焦慮等,這些憂鬱情況不會超過2週。由於這是多數產婦都會遇到的情況,只要周圍支持系統完善,多數症狀會自然緩解,屬於短暫的情緒低落。

周產期憂鬱症(Perinatal depression)大約有10分之一的病人會出現包括吵架、哭泣,導致家庭不和、親子關係不佳的情況,症狀大約會持續半年至1年,多數人會慢慢好轉,但有非常大的機率出現焦慮、失眠的殘餘症狀,但如果透過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這些殘餘症狀可以大幅減少。

第三種為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大約有千分之一的產婦會遇到這情況,產婦除了有憂鬱情緖,還會出現幻聽、妄想等症狀,與思覺失調患者類似,但這主要與荷爾蒙變化有關,用很低劑量的藥物就可以治療,預計治療期間大約半年。

另外,還有一種很常見的產後情緒障礙「產後焦慮症」,心健司表示,這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大約有15至20%的產後婦女都會都發生,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產後強迫症、產後恐慌症等,很多狀況會與焦慮症相似,但也會慢慢好轉。

懷孕就是壓力源 鼓勵定期主動篩檢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達說明,懷孕、生產,本身都是顯著的壓力事件。當遇到壓力事件,一個人沒有辦法很快、很好的處理,或是遇到慢性壓力事件(如孕程)時,個體就會產生持續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在情緒方面、就可能會出現焦慮、憂鬱、甚至恐慌。懷孕、生產對於女性而言,是比較大的壓力源,畢竟孕期有9個月的時間,產後也要照顧嬰兒,就會變成經年累月的慢性壓力源,所以造成的心理或情緒反應,也就跟遇到其他慢性壓力源是類似的。

除了常見的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可以做初步篩檢,詹佳達也推薦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李明濱醫師彙整出的篩檢工具「心情溫度計」,不管是孕前、懷孕、產後,都可以快速透過這5個題目來做篩檢,分別是近一週:是否容易感覺緊張不安、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感覺憂鬱或心情低落、覺得比不上別人、睡眠困難(難以入眠),將分數加總後透過總分來判斷情緖困擾的程度,從而判斷是否需尋求專家協助。

他強調,不只是孕產婦本人,包括孕產婦的先生、家人都可以運用這個量表來協助及早發現孕期/產後憂鬱的狀況,而且藉由定期篩檢,還可以了解在這段期間的情緒起伏分布,及早掌握變化。

個案差異大 應尋求專業協助
詹佳達分析,被診斷產後憂鬱的婦女中,有3分之一為過去有憂鬱症病史,在懷孕、生產等重大且持續的壓力源下,誘發再次憂鬱、恐慌、焦慮;有3分之一為懷孕之後,在此人生及生理巨大轉變之後引發的情緒障礙;另外3分之一為產後婦女,受到荷爾蒙劇烈變化、加上睡眠哺乳等壓力所引發,「由於個案差異很大,所以治療產後憂鬱方法要考慮到個體性」。

大部分的孕產憂鬱婦女其實不會嚴重到需要就醫服藥。有些孕產憂鬱婦女可以藉由媽媽教室等團體找到同溫層,「當這些壓力是可以跟其他人分享的時候,壓力就會減輕」,有些婦女可以從家庭成員的支持、分攤家事與日常生活瑣事而得到改善,甚至有部分婦女憂鬱情緒其實來自於睡眠品質不佳,如果孕期透過孕婦枕等輔助工具來調整姿勢、幫助睡眠,並維持適度的有氧運動、感覺焦慮時進行腹式呼吸等,也可以達到減壓、調節情緒的效果。
遵照醫囑用藥很安全 孕產平安過關
部分孕產憂鬱的婦女經醫師診斷後認為必須要用藥,但有不少人擔心用藥會影響到胎兒或是接受母乳的嬰兒的成長。這必須要分兩部份來看,孕期憂鬱的婦女較不受影響,因為胎盤會構成一個藥物通過的障礙,有血液中藥物濃度的研究發現,孕婦服藥後,藥物透過胎盤達到胎兒血中的濃度只有孕婦血中濃度的10分之一,所以當孕期憂鬱的婦女需要協助時,專科醫師會適度選擇低刺激性、符合孕期的藥物,協助孕婦度過9個月孕期。

「但哺乳中的產婦就是另一回事。」詹佳達說,婦女服用的藥物會透過乳腺分泌到乳汁裡,也就是當產後婦女即便只是每晚睡前用藥,每天早上乳汁中藥物會達到很高的濃度,這時候就不太適合用藥,但如果對產婦來說,已經有嚴重的憂鬱、焦慮、恐慌,這時候用藥就是不得不的選擇,而新生兒需改以配方奶餵養。

詹佳達表示,遇過一個案,在懷孕前就曾經出現情緒障礙,但隨著壓力解除、生活穩定而改善,不過,個案在懷孕中後期開始憂鬱、焦慮、甚至恐慌,當時判斷如果不用藥、將很難繼續懷孕下去,因此在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後,開始適度用藥,個案也足月順利生產。後來,個案因照顧孩子導致睡眠惡化,繼續服用藥物、並透過尋求家人的協助,到目前為止狀況都維持不錯,甚至個案還能回到職場工作。
孕產不是一個人的事 家人支持很重要
婦女孕產情緒低落或周產期憂鬱症可能常被忽視或不自覺,因此常無法得到家人或親友即時的支持及紓壓,健康署今(2023)年也特別編製「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提醒家屬們經由一些簡單的對談聊天,給予傾聽、陪伴及支持,讓孕產媽媽們可以表達個人感受、排解負面情緒,同時因照顧新生兒需耗費相當的體力,也常導致產後媽媽睡眠不足、進而影響情緒,因此更建議家人共同承擔照顧新生兒及家庭勞務,減輕產後媽媽的身體負擔,維繫家庭的和樂氣氛。

了解更多
周產期憂鬱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