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常見的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可以做初步篩檢,詹佳達也推薦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李明濱醫師彙整出的篩檢工具「心情溫度計」,不管是孕前、懷孕、產後,都可以快速透過這5個題目來做篩檢,分別是近一週:是否容易感覺緊張不安、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感覺憂鬱或心情低落、覺得比不上別人、睡眠困難(難以入眠),將分數加總後透過總分來判斷情緖困擾的程度,從而判斷是否需尋求專家協助。
他強調,不只是孕產婦本人,包括孕產婦的先生、家人都可以運用這個量表來協助及早發現孕期/產後憂鬱的狀況,而且藉由定期篩檢,還可以了解在這段期間的情緒起伏分布,及早掌握變化。
個案差異大 應尋求專業協助
詹佳達分析,被診斷產後憂鬱的婦女中,有3分之一為過去有憂鬱症病史,在懷孕、生產等重大且持續的壓力源下,誘發再次憂鬱、恐慌、焦慮;有3分之一為懷孕之後,在此人生及生理巨大轉變之後引發的情緒障礙;另外3分之一為產後婦女,受到荷爾蒙劇烈變化、加上睡眠哺乳等壓力所引發,「由於個案差異很大,所以治療產後憂鬱方法要考慮到個體性」。
大部分的孕產憂鬱婦女其實不會嚴重到需要就醫服藥。有些孕產憂鬱婦女可以藉由媽媽教室等團體找到同溫層,「當這些壓力是可以跟其他人分享的時候,壓力就會減輕」,有些婦女可以從家庭成員的支持、分攤家事與日常生活瑣事而得到改善,甚至有部分婦女憂鬱情緒其實來自於睡眠品質不佳,如果孕期透過孕婦枕等輔助工具來調整姿勢、幫助睡眠,並維持適度的有氧運動、感覺焦慮時進行腹式呼吸等,也可以達到減壓、調節情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