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與社會對話
杜瑛秋是倡議者更是永遠的社工師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杜瑛秋
繪人文
人氣(36)
第八屆紫絲帶奬得主杜瑛秋,畢業於社工系所,從家暴婦女庇護所進行陪伴受暴者的直接服務,展開此後多年的社工生涯。在「三張驗傷單才能提離婚」的1990年代,一般人對家暴的普遍認知多是「一定是她(妻子)有錯在先」、「先生有權教訓太太」,就連警察也以「家務事」看待,處理上並不積極。杜瑛秋在服務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個案只剩逃跑一途的無助,更理解到這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結構性問題,因此,為了打破「法不入私領域」的現狀,她義無反顧踏上倡議之路,以尋求真正的改變。
 
杜瑛秋說,目前的修法重點,主要都仍圍繞在性私密影像遭散布之有效處理或下架,但她更在意的是如何預防影像被放上網路?她也直言,除了一般公民素養,許多加害人其實都是慣犯,但既有刑罰,至多判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還可易科罰金,並不足以嚇止犯罪;想要減少數位性暴力一再發生,或許要轉以輔導、治療等來改善加害人的行為。

陪伴個案考驗心智與能力 辛苦卻甘之如飴
面對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甚至Deepfake(深偽技術)等新形態犯罪,要陪伴被害人面對一切,社工也必須與時俱進提升能力,例如更深入瞭解網路生態,包括掌握各種平台、APP等多元社群的使用方式,還有時下流行的網路用語等等。此外,許多被害人也許會因難以啟齒而要求匿名,所以除了一般的親身面談,也須提供Line、E-mail等能夠適當保持距離的通訊方式來協助。

性私密影像遭公開的被害人普遍承受著極大的背叛感,又眼見影像不斷遭轉發卻無力下架,常有情緒不穩、自我懷疑等狀況,社工除了提供情緒支持,更要幫被害人分析可行的處理策略,包括存證、聯繫下架、報警、向律師諮詢、擬定人身安全計畫等,讓被害人瞭解自己的權益及需求。杜瑛秋提到,這中間牽涉的相關單位很多,不僅考驗社工如何有效串聯團隊合作,有時為了協助被害人下架不法性私密影片,常造成心理不適與倫理衝擊,社工自身的能量消耗十分巨大。

然而杜瑛秋在這段投入倡議的生涯中,卻從未放棄社工這個身分。對她而言,在第一線感受個案的需求,能讓她在倡議的路上感到踏實、獲得繼續向前的動力,再者,跟著組織一起努力、並親眼見證臺灣社會的改變,是讓她最有成就感的事。
杜瑛秋獲頒第八屆紫絲帶社政領域獎,感謝她為保護工作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