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你的避風港
陳瑞陽、蔡秀霞30年暖心付出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全國績優寄養家庭獎勵表揚活動獲獎者 陳瑞陽、蔡秀霞
繪人文
人氣(45)
「謝謝你們的陪伴,讓我不覺得自己那麼快就老了。」擔任寄養家庭已近30年的陳瑞陽、蔡秀霞夫婦,將自家的空間與大半輩子的精力分享給28名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避風港,陪伴他們度過風雨,準備好照顧自己的能量,更擁有開創自己人生的能力。
 
做永遠的充電站 持續陪伴面對原生家庭難題
寄養家庭對於寄養兒來說,是一個避風港、中繼站的存在,陪伴他們等待與準備與原生父母重新共同生活的那一天,然而這一天何時來、會是怎樣的未來卻不一定。例如有孩子不僅原生父親入獄且自身有些障礙,在原生父親出獄之後,幾經評估仍留在寄養家庭長達六七年。

也有原生家庭的父母能做的改變並不大,因此寄養兒回家後等同回到原點,過往的問題仍存在著,面對這樣的孩子,陳瑞陽、蔡秀霞的家門永遠為他們敞開,讓他們可以回來充電。「照顧好你自己,先做能做的事情」,蔡秀霞總是鼓勵孩子先從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做起,盼其作為家中的穩定力量,讓父母心安中尋求進步;他們更鼓勵大一點的孩子積極面對人生,不要糟蹋自己,而是要逐步自立。曾有回歸原生家庭後的青少年不愛回家,反而流連在外遊蕩或去打牌,蔡秀霞總耐心開導。
蔡秀霞當寄養媽媽的過程,不只看到孩子不一樣了,更看到自己也不斷進步。
在陪伴中一起進步 孩子相處共容是課題
有些寄養兒常回去找他們的女兒,兩人一起動手做糕點、一起讀書等,感情相當好,女兒非常喜歡這個姐姐,總說他漂亮又溫柔。蔡秀霞回憶,其實自家兒女與寄養兒的相處是經過磨合的,兒女曾不解為何爸媽對自己比較嚴格,還總要求多包容、接納、別計較。女兒小時候更曾吃味於爸媽為將與原生父母會面的寄養兒買新衣服打扮,自己卻總是只能穿二手衣,哭說不公平。

篤信基督教的他們,也常帶著全家一起上教會、參加課程,在一起唱歌、聽故事、做美勞的過程中,讓寄養兒與自家兒女及教友孩子多融入、多相處。曾有幾個寄養兒看著他們的兒女學鋼琴、芭蕾舞而好奇,他們也會讓寄養兒去嘗試及學習。

「愛不完美的人。」回首30年來的付出,陳瑞陽、蔡秀霞認為是信仰給了他們力量,他們總是帶領著兒女們禱告並給予彼此祝福。對他們來說,擔任寄養家庭的過程裡,不只看到孩子們的改變,更看到自己同時也不斷進步,因此對於這28位曾經一起生活過幾個月或是好幾年的孩子們,他們想感謝孩子們的到來與陪伴。這些孩子背負有各種不容易的背景與過往,但在陳瑞陽、蔡秀霞的陪伴下,他們能夠不放大過去的不好,努力地生活與做好自己,相信並記得自己現在很好,以後也可以很好。

「愛」、「耐心」是陳瑞陽、蔡秀霞認為,一個寄養家庭最需要有的元素,他們也呼籲更多家庭打開自家大門,接納更多需要關懷的孩子住進來。他們指出,目前有很多人願意捐款支持兒少保護的行動,但若能親身接觸孩子,以真實也有能量的身教與言詞陪伴他們,將能給予更多,自己也收穫更多。
寄養家庭提供「家庭式照顧」,有如大手牽小手,給予即時性回應與家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