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篩檢 積極治療
醫病合力防治肝病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 高嘉宏
享新知
人氣(23)
在產官學研、公衛跟醫療體系攜手努力下,我國死於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人數已逐步下降,甚至在2022年退出十大死因名單,但每年仍有約萬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仍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衛福部研議「國家肝炎及肝癌防治計畫(2021-2025年)」,從疫苗接種、預防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推動B、C型肝炎篩檢,衛教民眾認知等方式,並加強B、C型肝炎陽性個案之後續追蹤及治療等作為,全面守護民眾的肝。
 
脂肪肝、糖尿病盛行 代謝問題全球醫界聯防
非病毒性肝病目前因生活與飲食習慣轉變而逐漸受世人重視,例如美國因肥胖問題引發代謝性肝病盛行即是前車之鑑,在亞洲也是每年1,000位脂肪肝個案會有約5.3名個案死亡的狀況。據健康署統計,國內肝癌個案約有8成曾感染B、C型肝炎病毒,但另2成卻是代謝性肝病(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所引起,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肝臟內過多的脂肪會堆積並導致肝臟慢性發炎、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高嘉宏指出,三高、代謝症候群也是肝病的高風險族群,同樣肇於胰島素阻抗,表現在血糖控制會引發糖尿病,表現在脂肪肝就可能演變成肝病,甚至心臟、腎臟、腦部與各種癌症疾病皆與之有關。高嘉宏更指出,目前研究發現,糖尿病與C型肝炎兩者呈高度相關,就臺大醫院內統計,糖尿病患的C肝盛行率高達6%至7%,C肝病患也因控制血糖能力受影響,患糖尿病風險較一般人為高,也因此臺大目前肝病與新陳代謝科兩方合作密切,對病患進行篩檢,以求及早展開治療。

高嘉宏提醒,肥胖已是全球性的問題,民眾若測得血糖值超出標準但尚無糖尿病症狀,已是進入「糖尿病前期」,這時改變飲食、適當運動還有機會防止糖尿病、肝病等疾病上身,但其實健康的運動與飲食習慣應該從小養成,因為小時候胖的確很容易造成長大也胖。高嘉宏尤其提醒含糖飲料對形成脂肪肝與代謝相關疾病的影響不亞於酒精,是國人最需要注意並做出改變。雖然目前尚無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但積極減脂、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三少一高」的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還是能預防脂肪肝與肝病。

第一招,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如避免共用針頭等);第二招,保持健康體位,包括健康飲食 、多運動及勿過度飲酒,以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與第三招,進行肝炎篩檢並及早就醫、定期追蹤及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護肝三招,當中不僅需要醫療體系的盡力照護與公衛體系的協助,更重要的是民眾自身勤於參與篩檢、積極治療與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聯手有效阻斷肝病蔓延,讓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不再響起。
了解更多
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
提供成人預防保健B、C型肝炎篩檢服務-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查詢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