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篩檢 積極治療
醫病合力防治肝病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 高嘉宏
享新知
人氣(23)
在產官學研、公衛跟醫療體系攜手努力下,我國死於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人數已逐步下降,甚至在2022年退出十大死因名單,但每年仍有約萬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仍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衛福部研議「國家肝炎及肝癌防治計畫(2021-2025年)」,從疫苗接種、預防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推動B、C型肝炎篩檢,衛教民眾認知等方式,並加強B、C型肝炎陽性個案之後續追蹤及治療等作為,全面守護民眾的肝。
 
「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是肝病三部曲。」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臺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解說,肝病分為病毒性與非病毒性兩類,病毒性的A、B、C、D、E型肝炎中,B、C、D型會導致慢性肝炎,臺灣病毒性肝病患者中,B型佔6成為最大宗,其次是C型亦有2成。至於非病毒性肝病則是因代謝問題、酒精等傷害肝臟,隨著人們飲食習慣改變漸成不可忽視的課題。

疫苗降低B肝傳染 研究促政策再進化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經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過往有母子垂直感染,與因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等水平傳染兩途。隨著1984年「新生兒注射B型肝炎疫苗」政策上路以來,傳染漸消彌,醫療主力已轉到治療與防止病情惡化。

臺大醫院自1990年代起,持續對2688位B型肝炎帶原者,在回診時進行檢測與調查並建立資料庫,高嘉宏說明,當中約有1/3的帶原者進入了「肝病三部曲」,但也有2/3維持穩定。一般而言,帶原者在20歲前處於免疫耐受期,但進入20至40歲壯年期後,體內免疫系統中的「細胞毒殺性T細胞」會開始為驅除入侵病毒而攻擊受感染肝細胞,肝細胞因此受損、發炎並發生纖維化,纖維化嚴重者便逐步走向肝硬化甚至肝癌。

「病毒量越高者發展為肝硬化的可能越高。」臺大資料庫的統計與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團隊2006年所發表的研究成果一致,也促使健保政策調整,讓尚無肝硬化、肝癌但病毒量過高的帶原者,經病毒標誌如表面抗原與核心相關抗原定量做精準分類後,能更早展開治療,以阻擋病情惡化。

挽救特殊族群C肝患者 各界齊心推廣篩檢
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後,全國兒童的B肝盛行率已從過往10%降至1%,但對於目前尚無疫苗可打的C肝,想達成「2025年消除C型肝炎」目標,更須從預防傳播及篩檢下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健康署)自2020年9月28日將成人預防保健中B、C型肝炎篩檢年齡放寬為45歲(原住民提早至40歲)至79歲終身一次,全國有近7千家醫療院提供成人預防保健B、C型肝炎篩檢服務,若確認感染C肝病毒,健保將全額給付C型肝炎口服藥以及早治療,此舉不僅幫患者節省了約20萬元的藥費,且治癒率達98%以上。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