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讓你孤單
倡導關懷人是長照機構內的那道暖流
文字撰寫|林恆祐
受訪對象|社團法人台灣喜信家庭關懷協會外聘督導 沈金蘭
繪人文
人氣(2)
一句「那沒有家屬的老人怎麼辦呢?」的發問,帶領沈金蘭投身「倡導關懷人」服務志業,近十年參與、陪伴也協助獨自居住在福利機構、缺乏家庭支持系統的長者,不僅勇敢開口維護他們自身權益、保障這些長者的生活與照顧品質,更開啟了他們繼續參與社會的可能。
 
「我還能,我還可以!」細心看出需求住民展現活力
「我還能,我還可以。」沈金蘭認為在服務過程中,最深刻感受到的是住民多數還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麼、還可以有所貢獻,例如曾有一個年輕時參與過農耕隊的伯伯,經協調後機構安排了一小塊地讓他耕種,當他工具上手、上衣一脫,過往神采彷彿都回來了,不僅讓住民有事物投注心力,種出的成果吃起來更顯甜美,可謂真正的「開心農場」。
為鼓勵機構內住民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倡導關懷人需要經常與他們溝通協調、培養與住民間的互信。
沈金蘭指出,目前大型機構多數有安排些手工課程,例如烘焙餅乾、手做香皂等,但小型機構就比較缺乏。若能夠鼓勵機構多安排相關課程,或是媒合地方產業,哪怕家庭代工式的幫忙做點包裝、貼標籤等工作,都可藉由運用手指活化住民的腦力,若能因此得到一些收入更可以給住民心中帶來很大的鼓勵。

再者,住民也普遍希望能有出外逛逛走走、甚至回老家看看的機會。沈金蘭觀察到,有時會有貨車改裝的行動商店開到機構,雖然販賣的東西跟機構內福利社裡的東西相差無幾,但住民們總是逛得很開心,倘若再有機會出門逛逛則更感興奮,顯見渴望與人交流互動為住民帶來的新刺激。

尤其是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的住民遠離家鄉住進位在市區的機構後,由於生活環境與習慣大不相同,相較之下更顯得孤單,即便在機構裡,他們仍多習慣每天互相串串門子,沈金蘭直言,雖然多數機構尚未能一一協助住民滿足這個心願,但也期待透過倡導關懷服務鼓勵和鼓吹機構重視和參與,像有些倡導關懷人會特別學習幾句族語、傳統歌謠,往往能讓這些住民特別感動。

回顧2013年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接受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簡稱社家署)補助,培力第一批倡導關懷人,歷經2017年長期照顧服務法及2020年老人福利法40條之1修法,社家署透過納入公益彩券回饋金主軸計畫補助並與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協力引導地方政府辦理,截至去(2023)年12月底止,在全臺21個縣市320家老人福利機構裡執行此服務,共有578位倡導關懷人服務1,412位機構住民。

現階段倡導關懷人之招募與培訓係由各縣市承辦單位負責,是類資訊皆公告在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官網之「權益倡導」專頁,歡迎各界熱心人士踴躍參與。

沈金蘭說出倡導關懷人的心聲,是希望這個計畫不僅能持續、擴大,還能早日建立整體制度,讓每位本是孑然一身的機構住民,在內心自問「誰會來看我?」時,不再感到形單影隻,還能想起會定期訪視的倡導關懷人,知道自己心底的聲音有人會聽、對未來還能有期盼,進而感受到「我還能,我可以!」的自信心。

了解更多
如何擔任倡導關懷人?
培訓與招募倡導關懷人係由各縣市承辦單位負責,可至上方網站查詢聯繫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