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癌友心聲
健保癌症照護再升級
文字撰寫|張茗喧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話焦點
人氣(58)
隨著臺灣邁入高齡社會,加上飲食普遍西化,罹患癌症的病人也愈來愈多。全民健康保險(簡稱健保)在照顧國人基本醫療需求之餘,也提供先進且多元化的癌症治療相關的醫療服務,努力減輕民眾經濟負擔,讓癌友得以持續安心地接受治療,早日重拾健康。
 
微創手術給付再擴大 每年近千人受惠
早年許多癌症若要完整切除腫瘤,都需仰賴傳統的大型手術,術後得花一段時間才能復原,嚴重影響生活。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之下,傷口小、恢復快的「微創手術」已成醫界重要趨勢,但因價格昂貴,並不是人人都能負擔。健保署考慮到部分癌症患者的確有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需求,醫師能夠在機械手臂輔助下,精準地切除、修復及縫合,不但降低手術風險,還能改善病人預後,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因此健保署繼近年開放「機械手臂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與「機械手臂部分腎切除術」手術費得比照健保腹腔鏡手術項目申報後,今(2023)年3月1日起,再放寬肝、肺、直腸、胰臟等17項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的手術費,得以比照胸(腹)腔鏡手術支付。

未來民眾在面對多種癌症手術時,不但能省下數萬元手術費用,同次手術的住院費用也可由醫院向健保署申報,民眾僅需負擔機械手臂相關的醫療器材費用,就能享受到與時俱進的醫療技術,推估每年有將近1,000人受惠。

基因檢測用藥一把罩 照顧癌友省荷包
一樣米可養百樣人,但每個人因為基因不同,相同的癌症療法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的癌症病人,也令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躍升癌症治療領域的重要課題。舉例來說,現有臨床數據已顯示,肺癌患者的體內如果帶有「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使用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較佳,但光是檢測費用就要價新臺幣8,000元至1萬元。為了減輕癌友負擔,健保署自2019年開始針對特定肺癌患者給付單一EGFR基因檢測費用,一旦確定病患帶有EGFR突變,即可以使用健保給付的癌症標靶藥物。

健保署近幾年也正在研議將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NGS)納入健保給付。NGS是目前檢測基因突變的最新利器,只要取得少量檢體,就能一次性檢測出多項突變基因,惟目前檢測費用仍居高不下。健保署已多次邀請業界、學會及專家進行討論,並於2021年及2022年委託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研究各國NGS給付及評估納入健保給付後的財務影響情形,以便未來規劃是否納入健保給付、應如何規範及定價等,相關細節都有待後續審慎研議。

為降低新藥、新特材及新診療項目納入健保給付後帶來的財務衝擊,健保署持續將「新醫療科技預算」編列到健保總額當中,於2021年至2023年共編列超過13.5億元引進新診療項目,期盼在可容許的財務衝擊下,照顧全民健康。

臺灣健保備受讚譽 有賴全民共同珍惜
健保自1995年開辦以來,已成為臺灣社會安全的重要支柱,全民納保率已達99.9%,醫療院所特約率也高達93%,在國際舞台上備受讚譽,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公布的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評比,臺灣連續5年(2019年至2023年)蟬連世界第一。給予國人真正必要且有價值的醫療保障,是健保署始終不變的使命,人人都應挺身珍惜健保資源,邁向發揮最高健保資源效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