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護進步到平權共容
身心障礙者社區照顧經驗談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屏東縣政府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 林聖峯
話焦點
人氣(33)
臺灣約有94%的身心障礙者居住在社區中,為促進身心障礙者的社會參與,維持社會互動、培養自主照顧能力,同時也給予家庭照顧者喘息,衛福部輔導地方政府在社區內建置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與支持服務。本篇邀請屏東縣政府分享推辦支持服務與有效結合長照資源的相關經驗,讓身心障礙者在熟悉的社區中能獲得更多的幫助與支持。
 

從保護到保障權益 身心障礙者人權大步走

聯合國於2006年決議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簡稱CRPD)以促進、保護和確保實現身心障礙者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充分、平等享有,並促進對身心障礙者固有尊嚴的尊重,臺灣亦展開將CRPD內國法化的積極行動,先在2007年進行《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修法,納入CRPD之部分精神與內涵後更名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更在2014年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以保障平等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機會,促進身心障礙者的自立及發展。

 

從保護進步到平權共融,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在社區中安居並享有社會參與,這已是目前的共識,因為這不只是讓他們發展自主照顧能力,也讓家庭照顧者不再過度犧牲,且促進社會的互動及多元包容。也因此,社區照顧成為協助身心障礙者的第一線資源。

 

第一線就在社區 廣布服務據點 更要跨局處整合

以屏東縣為例,至去(2022)年底,屏東縣布建身心障礙社區服務據點數約77個點,可服務總人數已達831人,而實際服務人數約572人。屏東縣政府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林聖峯表示,身心障礙可分為八類,其中又以第一類「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者為最主要使用社區服務的大宗族群,智能障礙者多著重在訓練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甚至進步到可以有手工藝等工作技能,而精神障礙者,則是陪伴其重新與社會建立連結。

 

在屏東縣的經驗中,智能障礙者運用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家庭托顧服務、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為多。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有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簡稱小作所)與布建據點兩種,小作所供1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參與「作業活動」,例如包裝、繪本組裝、黏貼包裝標籤等,或是打掃環境、縫紉手作、手工香皂製作等。布建據點則是18歲以上,培養並訓練用餐、如廁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托顧服務則類似保母的服務模式,讓身心障礙者以日托或半日托的模式,於家托員住所中接受所需照顧服務。

 

林聖峯分享「小芬」的故事,小芬原本由母親在家陪伴照顧了十多年,放棄了出外工作機會的媽媽與小芬兩人在家逐漸坐困愁城,然在社會處的協助下,小芬參與了小作所。屏東縣的豐富農產反映在小作所作業活動中,例如與農會合作萬丹紅豆包裝、製作蛋捲、手工肥皂等,這些作業可以訓練專注力、手指使用能力與培養興趣。小芬即在訓練後,成為車輪餅製作達人。林聖峯笑稱,一開始真是慘不忍睹,但在小作所陪伴與小芬自身努力下,現在口味已相當有水準,舉辦活動時更能上陣掌廚面對人群。

「小作所」成員藉著製作紅豆餅,不僅訓練專注力與手指使用能力,更培養興趣並持續融入社會。
林聖峯指出,小芬參與小作所後,小芬媽媽得到喘息並在職訓後逐步回歸職場,在麵店服務、務農外,也擔任國小志工和社會交流正能量。而訓練小芬自行前往小作所過程,從必須有人陪伴、要在兩端車站接應,再到小芬可以自行出門、搭車、下車前往小作所,不斷進步讓大家相當欣慰。

他們更從一次出錯中學得更多經驗。當時一名理解小芬狀況並協助留意的公車司機調班了,結果讓小芬默默坐到終點站,這個失誤讓他們與交通旅遊處展開更密切的合作,並透過專案處理小芬的交通需求,共同為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撐開守護網。

「協作服務模式」支持彼此 攜手面對社會
衛福部2021年起推動「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鼓勵精神障礙者發展互助社群,數量從第一年的4處逐步邁向2025年49處的目標,屏東亦開辦「屏陽會所」及「一座森林會所」兩處,提供精障朋友可以定期聚會的場所,並在活動中建立社群支持網絡,穩定日常生活。

林聖峯直言,「不定時炸彈」等污名常阻礙精神障礙者在社區立足的機會,即便目前縣府要尋求服務空間,仍不免遇到少數居民激烈反彈,甚至以「會傳染」、「會打人」等抗拒溝通,然精神障礙者樣態多元,對精神障礙者而言,藥物控制當然有幫助,但加強其與社會連結更是回歸社會的重要力量。
精障藝術家在「接觸.斑駁藝文展」中,以裝置藝術呈現曾遭遇「不定時炸彈」等污名的感受。
「協作服務模式」打造一個互相支持的社群系統,是目前精神社區服務方案中新型的服務模式。以屏陽會所為例,約有4、50位會員,「會員與工作人員是夥伴關係」的前提下,他們共同決定並執行日常餐飲、課程、活動等大小事務。去年「接觸.斑駁藝文展」便是當中14名會員在社工的陪伴下共同策劃,呈現自身走過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等疾病歷程的感受、症狀、誤解以及需要的復元條件,內容包含繪畫、體驗設計、互動式真人圖書館等。林聖峯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在黑暗的小空間裡,觀者必須戴上耳機並趴下來感受霓虹閃爍、雜音滿布的氛圍,體會發病時有多難眠;又有一件創作是將一年份的藥盒藥袋貼滿牆壁,展現持續服藥的鬱悶,更顯示不辭辛苦堅持著的背後,是多麼努力希望自己能有所進步的心情。
屏東東港「接觸.斑駁藝文展」由14位躁鬱症及失覺失調等精神疾病朋友與社工共同策劃創作。
公共活動行無障 促身心障礙者與社會共融
身心障礙者中,「輪椅族」的第七類肢體障礙者為多數,當中有不少為青壯年時期因病或車禍而損傷者。林聖峯發現,他們需要的是工作、休閒及拓展人際,因此縣府設法提供無障礙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例如之前縣府安排明華園公演,為了讓輪椅族可以同樂,不僅調度座位安排,更特地協調場地要有硬鋪面讓他們暢行。社會處更曾舉辦到墾丁浮潛,在人力與輔具協助下,肢體障礙者憑藉浮力在水中行動自由,參與者更感嘆「海水有多冰、有多鹹,我都忘記了啊!」,讓林聖峯相當難忘也感動,更鼓舞了團隊要繼續設法給予身心障礙者更多與社會共融的可能。
藉由設置硬鋪面與座位區安排等規劃,讓輪椅族無障礙的欣賞明華園歌仔戲公演。
藉著人力與輔具的協助下,參與浮潛活動的身障者在墾丁享受久違的冰涼海水與鹹鹹海風。
目前屏東縣也正在嘗試整合照顧資源,惟在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過程中,陸續面對不少挑戰,以長照中心為例,照服員見到視覺障礙者緩緩摸索,不免熱心想直接幫忙解決問題,然而真正該做的是協助他們訓練自理能力,又例如面對精神障礙者情緒問題,也有很多需要做好準備的,尤其要為了每一個個案進行規劃與安排,都是考驗。

再者,屏東縣也面臨了照顧人才不足的狀況,林聖峯直言,照顧兒少、老年、婦女的社福機構,因為這些服務對象的狀況比較能被看見改善與進步,所以容易吸引到人力;相對在照顧身心障礙者時,照顧人員需要不時陪伴並保持耐心,形成更大的挑戰與考驗,這也是縣府與中央正在攜手設法尋求解方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