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助人 從挑戰與挫折中體會出人人觀點不同
曾有一位國小六年級的小女孩某日在課堂間發現,黑板上的文字忽然變得模糊不清,她的視覺在短短一週內急速惡化到只能勉強看到手指,「視神經萎縮」奪去了她的正常視力,然而這位重度視覺障礙者不但成為一位社工,還陪伴中途失明視覺障礙者延續並開創不受限的人生,她就是在伊甸基金會擔任視障服務中心主任的周玉玲,也是伊甸首位視覺障礙業務主管、社工督導。
周玉玲在失明後得到各界的協助與善意,讓她立志要成為一位助人工作者,在資訊不如現代方便的20多年前,她逐步打探到,不只有特教更有社工可以投入其中。「教育只能幫助一個人一段時間,但社工比較能從不同層次來思考生命。」周玉玲如此闡述當時的選擇,更透露她總在尋找無限的可能與機會。因此自社工系畢業後,她評估自己無法在醫療現場服務,因為現場的確分秒必爭,尤其會面臨大量醫護人員手寫的紀錄與指令,這是她無法妥善發揮優點的,又覺得服務身心障礙者與自己的同質性太高缺乏挑戰,因此選擇從老人養護所出發,做為她社工旅程的開始。
當時在養護所負責約40位長者,周玉玲表示,雖然長者的習性大多較被動,多等待對方先叫喚他們才會回應,但因為他們大多長期臥床,因此她早早背好每位長者的位置與名字,在專業社工的工作上其實不成問題。然而當時人們大多對社工一職並不瞭解,例如長者們時常央求幫忙找東西、幫看藥物包裝上的小字等,且機構規模較小也時常需要支援其他照護業務,如此一來視力的確成為第一阻礙,也促使她另尋他職,但回顧當時,也學習到幫每個對象訂定專屬服務計畫是重要的事情。
接著周玉玲投入服務腦性麻痺患者的工作,從中強烈感受到雖然同為身心障礙者,但需求與性質卻大不相同,尤其聽到服務者提出「你有辦法做好嗎?」的質疑,對她而言更是震撼教育,然而正也因為如此,她更深切感受到「要看見彼此的不同」。因此帶著這些經驗進入伊甸後,她告訴自己,這份工作要挑戰的正是要脫離「我是一個視覺障礙者」的立場。
服務對象是視覺障礙者,而自己同樣也是,這豈不是一件駕輕就熟的事情?為何反而要提醒自己跳脫這個立場?周玉玲解釋,雖然自己親身走過一遭生活重建的過程,又加上了社工的訓練,的確不管是在輔具、特教、點字等資源她都很熟,雙方理當可以快速有共通的語言且溝通順利,但正因為如此,她更提醒自己要多觀察別人的需求,而非被過去的經驗所限制,更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