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更重於指導 到宅一對一新模式
據衛福部統計,臺灣去(2023)年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共5萬6,796件,其中1萬2,646件經調查評估後列為保護個案,受虐類型包括:身心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忽、目睹家暴、遺棄等。
這些案件中,被害人年齡小於6歲者計2,868件,其中3歲以下1,202件,占41.9%。由於在0至3歲的大腦發展階段,兒童與照顧者間的互動不僅影響兒童身心發展,更牽涉到未來的人際關係發展與社會適應,因此衛福部突破過往向施虐者提供諮商輔導或一般親職教育課程的作法,引進國外SafeCare、NFP(Nurse Family Partnership)等方案,給予到宅一對一指導,在服務過程中承接與理解家長的生活壓力與管教情緒,幫助家長學習情緒調節,藉此與家長建立信任關係,一起觀察孩子的行為或特殊性,拓展家長對孩子行為的理解,同時藉由親子按摩、共讀、共遊等活動增進親子互動與情感,從日常生活脈絡中陪伴照顧者找到適合的教養方式,以減少不當管教風險,阻斷暴力的代間循環,更協助兒童與照顧者建立正向互動關係。
陪伴照顧者處理情緒 累積教養經驗
照顧者為何會成為施虐者?主要原因為缺乏親職知識、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負向情緒行為特質、親密關係失調。因此要幫助他們走出習以為常的打罵教育模式,不僅要充實育兒知識,也要讓他們從內而外長出能力,這正是「賦能」二字的關鍵所在。
研究顯示,0至6歲的兒童若能與照顧者發展早期正向經驗,對往後的人際關係發展與社會適應有正向助益,尤其0至3歲正處兒童大腦發展階段,照顧者與兒童的互動關係影響其整體身心發展甚鉅。綜整國內外親職教育方案的經驗,若能在兒少保護家庭日常生活的脈絡中,透過立即的邀請、引導與示範,引導照顧者反思、理解兒童的行為,讓照顧者以新學習到的方式取代舊有教養方式,將有助減少不當管教風險。
因此,衛福部補助各地方政府召募、訓練親職引導員每週到宅1-2次,至少服務3個月,在家庭的生活情境中以一對一的方式陪伴家庭,深化父母或照顧者親職技巧與因應,讓需要服務的兒童保護家庭得到妥善照顧,預防兒童虐待事件再發生。在這段歷程中,處理照顧者的內在情緒問題是最優先也最關鍵的課題,要陪伴其覺察自我與原生家庭的議題,瞭解自己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情緒被引發的關聯,以理解情緒脈絡,減少遭莫名情緒的影響,進而在衝突當下做出對孩子有利的選擇。
在各地方政府推動上,臺東縣政府與財團法人台東縣好事日常教育基金會(簡稱好事日常)攜手進行當地親職賦能計畫,雖地處偏遠,資源、人力相對缺乏,仍能運用過往長期投入兒童及家庭工作、推廣正向教養的經驗,在本計畫推動之初,即迅速以符合本計畫核心精神方式來推動執行。好事日常總監蔡美燕回顧,有些照顧者很堅持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對的,且抗拒外來的介入,親職引導員要走進他們的心,靠的是一次一次的陪伴,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有人陪在身邊。親職引導員陪伴照顧者正視並同理他們的教養困擾,然後討論能如何做,透過親職引導員在服務過程中的傾聽、同理、建立信任關係,提升父母親職功能,也帶來親子關係的促進,在成功的時候分享愉快與成就感,失敗時仍給予陪伴與支持,一起累積教養上的成功經驗並內化到日常生活,以迎向下一次的挑戰。
曾有位參與計畫之重度憂鬱症的媽媽,在親子衝突急躁數落孩子的各種行為,也加重藥量來緩和自己,親職引導員以「我看到了你好努力的想辦法讓自己不要傷害孩子」,對其表達同理,讓原本固執的母親釋懷哭泣。蔡美燕解釋,在工作過程中要先讓照顧者感受到親職引導員接納與不批判的態度,才有機會彼此討論更有效能的親職教養策略。
計畫中甚至有照顧者在覺察自身原生家庭議題與帶養經驗的連結後,開始對幼兒情緒議題充滿興趣,在結案後並先後完成托育人員培訓與基金會提供的在職教育,將成為育兒指導計畫的指導員。
找出專屬「愛的語言」 培養親子間正面力量
「其實世界上沒有所謂最好的父母,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蔡美燕指出,親職賦能計畫強調的是陪伴而非指導,除了協助處理作為一個家長可能面臨的困難外,更重要的是陪伴家庭成員如何看到彼此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專屬的「愛的語言」、「愛的行為」,親職引導員透過一次次的服務,引導家長接納自己及家人原本的樣子,也去欣賞自己和家人的優勢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下,家庭才有機會邁向正向功能發展。